跳到主要內容區

:::

生態櫥窗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山羌

山羌
山羌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李嘉鑫攝

過去山羌廣泛分布於全台各地,然而遭受嚴重的捕殺及棲地破壞,造成山羌極大的生存壓力。目前台灣低海拔地區多數已經被開發,除了少數的保護區外,較低海拔的地區已不見山羌蹤跡,當低海拔棲地消失,山羌被迫往中高海拔分布,未來山羌的演化將成為許多學者專家關注的議題。


山羌 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科 名:鹿科 Family Cervidae

俗 名:麂子、羌仔、麂、吠鹿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形態特徵:

台灣鹿科動物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體長約47~70公分,體重在6~7公斤之間,四肢細小。雄山羌有角,但很少超過10公分,且不分叉,每年12月時頭角開始生長,隔年六月掉落;雌性則無角。體背呈暗黃色,上胸體側為灰褐色,四肢是黑褐色。其眼腺發達,遠看之下猶如四隻眼睛,故有人稱之為「四目鹿」。

生物習性:

山羌是夜行性動物,早晨與黃昏常至水邊飲水,以眼前腺分泌物抹在樹上,建立領域。生活於闊葉林、灌叢等地,以嫩葉及草本植物為主食。每年3、4月間較常出沒,每胎一隻。山羌在興奮時會發出一連串短促的犬吠聲,因而有「呔鹿」之稱。

地理分布:

山羌個性羞怯,多棲息在林木蒼鬱、枝葉足以蔽天的濃密森林內,以800~2,500公尺間的天然闊葉林較多。

保育現況與監測成果:

過去山羌廣泛分布於全台各地,然而遭受嚴重的捕殺及棲地破壞,造成山羌極大的生存壓力。

目前台灣低海拔地區多數已經被開發,除了少數的保護區外,較低海拔的地區已不見山羌蹤跡,當低海拔棲地消失,山羌被迫往中高海拔分布,未來山羌的演化將成為許多學者專家關注的議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