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屬亞洲黑熊的種群之一。在台灣,早期的黑熊分布廣泛(Kano,1930),但由於近幾十年來台灣自然環境過度開發及人為活動頻繁,使得該物種的分布範圍大幅縮減。目前黑熊多侷限於地形較崎嶇陡峭或高海拔、人為活動較少的山區,其族群也處於受威脅或瀕臨滅絕的狀態。
台灣黑熊 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科 名:食肉目Carnivor 熊科Ursidae
瀕危狀態: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形態特徵:
台灣黑熊體型粗壯,頭圓頸短,眼小吻長,臀圓尾短。體重約50~200公斤,體長120~180公分。黑熊全身被以粗糙但極富光澤的黑色毛髮,頸部附近的毛特別長,可超過10公分,下頦前端白色,而最大的特徵便是胸前的黃白色V字形或新月形斑紋。
棲所生態:根據在玉山國家公園無線電追蹤黑熊的研究資料顯示,分佈於中、低海拔的台灣黑熊沒有冬眠的現象,終年活動。黑熊一般沒有固定的居所,常是走到哪兒就在哪兒休息。休息時,有時就直接趴臥於地上,有時也會選擇較為隱蔽、可遮風避雨的大樹根下或石洞內落腳。
有別於世界上的其他熊類,台灣黑熊有十分特殊的築巢行為。黑熊會將芒草,偶或使用其他樹枝,壓折並編折成似碗的形狀,中間凹陷,外觀上像是個大鳥巢。熊窩的外徑為80至150公分,內徑60至100公分不等。至今熊窩的功能尚不清楚,推測或許可以增加動物休息的舒適度,並提供遮蔽和保護作用之外,根據有豐富狩獵經驗的原住民表示,熊窩也可能提供黑熊埋伏於獵物出現頻繁的地點,有利撲捉獵物。
地理分布:
根據早期的記錄,台灣黑熊曾經廣泛地分佈於台灣低至高海拔的森林地帶;除了中央山脈之外,黑熊亦可發現於海拔約100公尺至1000公尺的海岸山脈。但是由於過去數十年來的各種人為開發活動,台灣很多較大型的哺乳動物,包括黑熊在內,皆被迫限於偏遠且地形崎嶇陡峭、人為活動較少的地區活動。現今台灣黑熊的野外族群不僅減少,而且分佈範圍也大為縮小,只可惜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料來顯示此物種目前在本島的實際分佈狀況。初步的觀察顯示,黑熊似乎較常活動於人類狩獵活動較為稀少的中央山脈偏遠山區;至於海岸山脈,則已有一段時間沒有目擊黑熊的記錄了。
保育現況與監測成果:
台灣黑熊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屬亞洲黑熊的種群之一。目前黑熊多侷限於地形較崎嶇陡峭或高海拔、人為活動較少的山區,其族群也處於受威脅或瀕臨滅絕的狀態。有鑑於保育瀕危物種的迫切性和長期生態研究的重要性,「玉山國家公園台灣黑熊之族群生態學及保育研究」擬延續過去1998至2002年於玉山國家公園進行的野外台灣黑熊的生態研究,進行共四年的研究計畫,工作包括:(1)台灣黑熊棲地利用模式。(2)玉山國家公園以外地區台灣黑熊及其食物資源調查。(3)利用排遺DNA分析技術評估黑熊族群、遺傳變異及生理指標。(4)食物資源變動與台灣黑熊分布之關係,增加對於此物種野外生態習性及族群現況的瞭解,以期提供保育該物種的依據。
由計畫調查完成無線電追蹤及非無線電追蹤黑熊與玉山國家公園樣區林型分布之關係,2006年資料顯示,玉山國家公園樣區之森林密度及植生指數高,加以園區內人為干擾少,是台灣黑熊重要的棲息生境,黑熊於本區出現的海拔也有較全島其他地區低的趨勢。黑熊於樣區的分布從海拔300至3700公尺不等,84%則分布於500-2500海拔範圍,然於500公尺以下及2000公尺以上的出現百分比例皆較預期值為低,推測應該分別與低海拔較高的人為干擾程度,以及高海拔地區的氣候多變和食物豐富度低有關。黑熊出現於針闊葉混合林及水域出現的頻度皆較預期值高,且對於坡度緩及面東坡的利用程度似乎較高。監測玉山國家公園大型哺乳動物相對豐富度和監果產量,2007年資料顯示,青剛櫟結果越多的樹木台灣黑熊利用取食監果的頻度也越高。
為了長期監測國家公園境內黑熊的時空活動,適當且及時地經營管理人熊關係,建議玉山國家公園積極發展並建立一套「發現黑熊出沒的通報系統」,提供並鼓勵管理處員工及一般民眾隨時登錄園區及附近區域所發現的黑熊蹤跡,以長期累積玉山國家公園黑熊活動分佈之資料,監測人熊關係之變化,同時建立資料庫,提供經營管理所必需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