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台灣草蜥

台灣草蜥 (向高世 攝,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台灣草蜥(向高世 攝,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台灣草蜥喜愛棲息在全台各地低海拔山區和平地,為日行性蜥蜴,白天可在草叢、河床上或道路旁之石堆附近發現其蹤跡,夜晚則趴在芒草葉上睡覺。以小型節肢動物為主食。

台灣草蜥 Takydromus formosanus

科名:蜥蜴科 Family Lacertidae

別名:台灣蛇舅母

物種特性:台灣特有種

保育類別:珍貴稀有

形態特徵:

本種身形細長,吻端至肛門長約5~6公分,具有大形頦下鱗三對,腹鱗 8 縱列,呈方形並有明顯的突起稜脊;鼠蹊孔兩對,位於大腿腹面基部。身體褐色,背部顏色較深,體側有一條淺灰色的縱帶,從吻端一直延伸到尾巴的基部。此外,從鼻孔後緣,過眼睛和耳孔至肩部也有一條黑褐色的縱紋。

生物習性:

台灣草蜥喜愛棲息在全台各地低海拔山區和平地,為日行性蜥蜴,白天可在草叢、河床上或道路旁之石堆附近發現其蹤跡,夜晚則趴在芒草葉上睡覺。以小型節肢動物為主食。本種為台灣特有種,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偶可發現。

棲地分布:

台灣草蜥分布於全省低海拔的地區,大多棲息於人為干擾較少的草生地與灌叢地帶。

保育現況:

台灣草蜥目前在台灣面臨的主要壓力是棲地的破壞及農藥的濫用。此外,牠的天敵很多,許多蛇類、鳥類及小型哺乳動物都會捕食台灣草蜥,也造就了資源競爭、棲地利用、捕食寄生等等複雜的關係。

研究監測:

台灣草蜥 (向高世 攝,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根據王昭均、林思民、呂光洋的「台灣草蜥複合種群交界帶雜交現象的偵測」(2006)研究報告顯示,侷限分布於東亞地區的草蜥屬蜥蜴不但在島嶼地區形成高度的多樣性,也成為臺灣特有比例最高的兩棲爬行類群之一。

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是近年由台灣草蜥中分離出的兩個新種,演化上互為姊妹群,而兩物種的分布上以立霧溪為界,形成一個狹窄的交會帶;但在交界區卻存在著外部形態特徵介於兩者間的模糊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