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黑尾刺尾鯛

黑尾刺尾鯛

此魚種為淺水珊瑚礁區中較為顯眼且數量較豐的魚族。屬於日行性生物,夜間以礁穴為躲蔽的休息處所。大部分種類是以吃底棲藻類的草食者,但亦有吃浮游生物及碎屑的濾食者。生殖的尖峰期主要發生在冬季或早春的期間,由於此種魚類的幼魚飄浮期相當長,因此也使得此魚類的地理散布位置較為廣泛。

黑尾刺尾鯛 Acanthurus nigricauda

科名:刺尾鯛科

俗名:粗皮仔、倒吊、黑尾刺尾魚,亦稱「黑刺尾鯛」

保育類別:一般類

形態特徵:

體側扁,呈現長卵形。口小,上下頷每側有齒5-6枚。背鰭呈一圓弧狀。鰭較頭長,臀鰭類似背鰭,但較其短小。鱗小而粗糙。體黑褐色,吻部有一半月型白斑,眼下方一白斑;背鰭與臀鰭黑色,基部有一黃色縱帶,外緣有灰黃色狹帶;胸鰭基部有一黃斑,尾鰭色暗,後緣內側有一黑色橫帶,尾柄尖棘凹槽圍有黃色斑塊。

生物習性:

此魚種為淺水珊瑚礁區中較為顯眼且數量較豐的魚族。屬於日行性生物,夜間以礁穴為躲蔽的休息處所。大部分種類是以吃底棲藻類的草食者,但亦有吃浮游生物及碎屑的濾食者。生殖的尖峰期主要發生在冬季或早春的期間,由於此種魚類的幼魚飄浮期相當長,因此也使得此魚類的地理散布位置較為廣泛。

棲地分佈:

分布於南日本至印度、太平洋間。於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為偶見種。

保育現況:

根據墾管處於98年度委託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進行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內的資源調查,首度登錄到黑尾刺尾鯛,此魚種具有觀賞及食用的價值。目前除了保護區內有發現此魚種之外,在保護區外亦有繁衍、增加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