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黑冠鵑隼

黑冠鵑隼
在臺灣屬於稀有過境鳥,在其主要分布區域,有部分族群為留鳥,大部分為夏候鳥及冬候鳥。棲息於較乾燥森林的間隙空曠處、林緣、河谷及山腳地帶。於度冬地有時會棲息在靠近村落的農耕地。墾丁地區於1999年首度發現黑冠鵑隼,直到2010年為止,12年個年度,只有3個年度沒有發現紀錄,累積已有10餘次紀錄,除了1999年之外,其他的年度,都只觀察到個位數,實在罕見。

黑冠鵑隼 Aviceda leuphotes

科名:鷹科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形態特徵:

頭部黑色,頭頂具有長而豎立的黑色冠羽,極為顯著,虹膜為紫褐色,喙及蠟膜均為灰色。背部黑色,肩羽、大覆羽及次級飛羽有白色及淡栗色斑塊。腹面白色,喉黑色,上胸白色,腹部有多道栗色橫帶。尾羽及尾下覆羽黑色。脛羽、腳及爪均為黑色。

生物習性:

在臺灣屬於稀有過境鳥,在其主要分布區域,有部分族群為留鳥,大部分為夏候鳥及冬候鳥。棲息於較乾燥森林的間隙空曠處、林緣、河谷及山腳地帶。於度冬地有時會棲息在靠近村落的農耕地。

棲地分布:

分布於中國大陸華南地區往南至印度地區及非洲北部,較北的的族群會往南遷徙至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及印尼等地區度冬。全世界共有4個亞種

保育現況:

墾丁地區於1999年首度發現黑冠鵑隼,直到2010年為止,12年個年度,只有3個年度沒有發現紀錄,累積已有10餘次紀錄,除了1999年之外,其他的年度,都只觀察到個位數,實在罕見。在臺灣因為數量稀少而且不易發現,暫時無保育方面的問題,再加上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每年配合候鳥過境期間擬訂「保護候鳥」工作計畫,對於學校教育、社區民眾和遊客進行宣導活動,透過網際網路、大眾傳播媒體、海報、廣告及候鳥生態影片推廣,並且舉辦野生動物保育講習及賞鷹活動,落實「國家公園法」及「野生動物保育法」,邀集相關單位共同進行保護候鳥工作,應可維護此一珍貴之自然生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