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貓頭鷹,眼睛為橙紅色,體長約19~25公分,翼長約17公分,尾長約9公分,通體灰褐色,密布淡褐斑紋,有一對豎立如耳朵的角羽,和不甚明顯之黑色蟲蠹斑。後頸有黃土色斑,翅膀的飛羽具有若干濃色闊橫帶。顏盤灰黃色,有不規則之黑色斑紋。尾羽灰色,有暗褐色橫帶,尾下覆羽灰白色,有黑色細斑。其胸、腹底色灰褐色,具有箭簇狀斑紋,腹部中央白色,腳趾部分沒有羽毛。
領角鴞 Otus bakkamoena
科名:鴟鴞科
俗名:光足鵂鶹、花背耳鴞、赤足木葉鴞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形態特徵:
中小型貓頭鷹,眼睛為橙紅色,體長約19~25公分,翼長約17公分,尾長約9公分,通體灰褐色,密布淡褐斑紋,有一對豎立如耳朵的角羽,和不甚明顯之黑色蟲蠹斑。後頸有黃土色斑,翅膀的飛羽具有若干濃色闊橫帶。顏盤灰黃色,有不規則之黑色斑紋。尾羽灰色,有暗褐色橫帶,尾下覆羽灰白色,有黑色細斑。其胸、腹底色灰褐色,具有箭簇狀斑紋,腹部中央白色,腳趾部分沒有羽毛。
生物習性:
留鳥。夜行性猛禽,白天停棲於樹葉繁密的樹叢內休息,入夜後才出來活動。活動於樹林邊緣,畫伏夜出,不易發現,但若被小鳥發現,會遭鳥群成群鼓譟騷擾。嘴爪彎曲銳利,以獵捕昆蟲、小鳥和小型哺乳類為食。角羽警戒時會明顯豎起。春夏季節的晚上,可常聽其在樹上發出單調 「不……」的鳴叫聲,冬季則較少鳴叫。以樹洞營巢最常見,但也會利用檳榔葉的基部築巢。繁殖於3~7月,但也有10~11月的例子。一次生產約會有3~5顆卵。
棲地分布:
領角鴞棲息在1,200公尺以下低海拔的闊葉林中,是臺灣海拔分布最低,且生活環境最接近人類的鴟鴞科鳥類,是典型的鄉土鳥種。然而在非繁殖期,可在更高的山區發現其蹤跡。領角鴞相當能適應人類改變過的環境,在果園、檳榔園都有繁殖記錄,甚至於在市區內樹木較多的公園、校園都偶有出現記錄,是臺灣唯一能在都市內見到的貓頭鷹。在國家公園則能在陽明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等處發現。
保育現況:
由於傳統迷信領角鴞具有藥性,常被捕捉入藥。牠不畏懼人類,常在人類住家附近的樹林或山區道路旁停棲,在公路上常見被車撞死的個體。因此部分山區的主要道路上,設立有告示牌提醒駕駛注意領角鴞穿越馬路,保護其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