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霜毛蝠

霜毛蝠學名: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
英名:Frosted bat
俗名:東方食蟲蝠

雪霸國家公園於2006年秋天,由東海大學生命科學所林良恭老師所率領之研究團隊在觀霧地區發現一種罕見的蝙蝠~霜毛蝠(frosted bat),該筆記錄是暌違50多年後,再次發現的紀錄,也是目前台灣唯一的活體記錄。霜毛蝠屬於山區森林性蝙蝠,牠的毛髮末端為淡黃色且毛質纖細柔軟,全身有如灑上糖霜般的色澤,因而被稱為〝霜毛〞蝠。其毛色變化從8月的霜白色,到1、2月的金黃挑染,在3月又恢復到典型的糖霜白(如圖),整個過程類似鳥類的換羽,在蝙蝠中甚為罕見。

依文獻記載,本種初次在1952年由美國學者David H. Johnson在台中縣東勢馬鞍寮獲得一死亡個體,現館藏於美國史密森(Smithsonian)博物館,直到2006年再次在觀霧地區被發現,相隔竟達54年之久。本種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華北地區及蘇俄烏蘇里江一帶,而台灣山區竟存在有如此珍貴稀有的北方物種,在顯示台灣環境涵養眾多物種之特殊性。另外,在觀霧地區的調查共發現14種食蟲性蝙蝠,佔台灣全部29種食蟲性蝙蝠的50%左右。顯示此處森林蝙蝠多樣性驚人,是台灣其他地區蝙蝠研究之所少見。

在歐美,蝙蝠的多樣性已被視為是森林生態系是否健康的指標之一,而觀霧地區擁有如此高的蝙蝠多樣性或許是因為長期休園,加上原本林相完整,孕育了極高的昆蟲種類與數量(尤其是鱗翅目的蛾類),無形中提供了蝙蝠多樣的棲地以及食物來源。針於觀霧地區如此豐富的蝙蝠資源,雪霸處擬於96年進行更近一步之調查,預期建立完整的觀霧地區蝙蝠相資料庫,並針對蝙蝠與環境棲地之關連進行探討,希望可藉由蝙蝠相之監測作為日後園區生態保育、森林經營之評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