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許萓琁
圖片: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
為了有效運用繪本進行環境教育及環境解說,並且精進國家公園的解說服務能力,內政部營建署9月19日-20日(星期四-五)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進行國際研討會及工作坊,邀請從事環境教育、自然體驗及戶外教育相關從業人員及志工參加,冀望本次活動能對相關環境教育未來的實行策略與發展方針有所啟發。
營建署主任秘書王東永致詞表示,營建署自103年起陸續規劃出版了10本國家公園繪本,期盼透過美麗的圖文描繪,讓更多孩童感受國家公園之美,進而尋找人與自然環境的深刻連結。
原賀老師展示布藝劇場 帶領學員繪製風景畫紙作一頁繪本
北九州自然解說研究會代表原賀いずみ老師,再度受邀來臺展示布藝劇場,她談及去(107)年研討會後參訪陽明山國家公園小油坑遊憩區,巧遇臺灣藍鵲深獲感動,爾後為其製作了臺灣藍鵲真人布偶裝,並在本次活動中贈予陽明山國家公園作為日後環境教育道具。
除此之外,原賀いずみ老師介紹了北九州圖書館內的繪本珍藏,及現場利用抽籤推薦繪本給讀者的閱讀體驗。談及創作歷程,原賀老師認為繪本與布藝劇場整合成「包包博物館」,利用一大塊布作為繪本背景,一邊口述故事,一邊拿手作布偶編入其中,最後能統整為一個大包袱帶走,不僅方便攜帶,材料可拆可洗,亦能輕鬆與觀眾互動來介紹生物的多樣性及其成長史。
第2天的工作坊,原賀老師利用日本詩人工藤直子著名的詩集開展構想,讓學員動手繪製自己的風景畫紙,再發揮創意將畫紙剪貼成野生動物,做成一頁繪本簡單講述自己的故事,最後套上頭環還可以現場即興演出,是能發揮與實踐想像力的童趣做法。
鹿谷麻夕老師演繹環境議題 帶領製作生態系食物鏈
2010年曾在研討會受到原賀老師啟發的鹿谷麻夕老師,回去開始製作介紹沖繩潮間帶的布藝劇場,起源是考量因天候因素及身體不便的孩童無法直接前往海邊觀察,便可先在室內上課,藉由按照生物構造縫紉細緻的手作布偶來認識海洋生物。
研討會及工作坊亦演繹了利用T恤進行的「35珊瑚礁保育大富翁」遊戲 (35為日語珊瑚的諧音)。可彈性排列組合的35件T恤顏色各有不同意義,如粉紅色代表珊瑚對其他生物的影響、藍色代表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紫色是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米色則是根據問題發展的解決對策,透過遊戲方式來思考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依存關係。工作坊中鹿谷老師進一步請學員針對自己關心的環境議題,試著設計自己的生態大富翁,並與大家分享創作概念。
鹿谷老師還讓學員製作生態系食物鏈,運用色紙及畫筆繪製出自然元素及生物,並利用夾子和繩子將其串在一起表現生態系食物鏈的活動,活動最後則鼓勵學員們思考要如何將所有人的作品再重新連結出一個大型生態系。
4位繪本創作者分享創作原則 綜合座談交流環境教育現況
除了2位日本布藝劇場創作老師,主辦單位亦邀請4位繪本創作者分享一路走來的創作心得。《我早就知道》立體浮雕繪本作者陳旻昱,分享自己1次只做一件事--為臺灣孩子說故事,採用2種主題--生態及臺灣,以及運用3種方法--繪本、立體書、動畫的創作歷程,期盼未來藉由軟體開發而讓繪本創作簡易及普及化。《青蛙巫婆歷險記:石頭變變變》作者張東君,簡明扼要闡述科普作品須有傳遞正確資訊的使命感,她亦會在繪本最後放上知識性資訊解說,讓家長免於找尋資料的困擾。
《臺灣最美的地方:國家公園地圖》作者陳又凌認為文字地圖應傳遞正確資訊,但插畫地圖則須將當地特色,利用增添物件大小比例的方式表現出來。《是誰躲在草叢裡》作者鄭潔文則提到規劃時期,應考量讀者翻閱繪本的速度與習慣,依照故事內容及構圖決定放置那些角色於繪本中,並利用場景和角色的顏色、明暗或形狀等,主動掌握說故事的節奏及暗示主角的心境轉變。
9月19日(星期四)當日下午亦有學者專家的綜合座談,邀請大家面對面討論現行環境教育的實行狀況與困難,現場互動熱烈,紛紛發表該如何將繪本融入環境教育的經驗及看法。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謝文綺分享曾利用社團的同儕效應,讓大學生組隊發想日常生活中可做到的環保方法,以及荒野基金會讓大人引導小孩,一步步誘發興趣去作環境教育提案。國家公園組組長張維銓則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由幼稚園小班開始,利用繪本陪伴至進入國小1年級,發現透過教育小朋友環保觀念可實際影響至全家人改變的案例。
透過2天的研討會暨工作坊,相信除了為相關從業人員及志工帶來滿滿的充電與收獲外,未來在運用繪本進行環境教育亦會有更多的概念發想與執行辦法延伸,攜手朝向培育優質環境教育種子的目標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