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為自然打開眼睛與耳朵,培育公民科學家,從小做起!(同場加映: 國家公園員工與社區合作編導影片發表會)

文字: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洪佳如、許萓琁
圖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

 

 小小公民科學家在校園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最早由英國社會學家艾倫.厄文所提出,如今,公民科學發展成以協同合作方式進行科學活動,儼然成為許多科學計畫的一部分,讓科學研究不再僅限於專業人士,只要有心,人人都可打開耳朵、張開眼睛,為大自然貢獻一份心力。

為培育小小公民科學家,今(108)年度,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陽管處)除持續委託台灣猛禽研究會(以下簡稱猛禽會)執行春季猛禽調查計畫,培力保育志工進行猛禽監測外,更首度與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山腳下的大屯國小合作,在校內架設24小時紅外線監視系統,成功捕捉校園中,百年樟樹自然形成之樹洞內領角鴞一家的生活作息。

近年來,由於面臨獵捕、過度開發、棲息地遭破壞等人為因素影響,使自然環境的重要指標─猛禽類生物受到生存威脅。所幸,在國家公園與民間團體多方努力之下,使鳳頭蒼鷹、松雀鷹、大冠鷲等多種留棲型猛禽生態習性逐漸被世人所知,並且能在安全環境內進行繁殖,讓國家公園成功發揮維護生物多樣性、野生動植物棲地,以及向民眾進行環境教育宣導等多項作用。然而,保育知識需從小扎根,唯有從小瞭解自然生態習性,才能讓孩子對生命產生深刻的關懷之情。

在右側觀察小屋上方朝外, 架設24小時紅外線監控攝影機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在右側觀察小屋上方朝外,
架設24小時紅外線監控攝影機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工作人員架設紅外線監控攝影機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工作人員架設紅外線監控攝影機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24小時紅外線監控攝影機成功捕捉百年樟樹 之樹洞內領角鴞一家的生活作息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24小時紅外線監控攝影機成功捕捉百年樟樹
之樹洞內領角鴞一家的生活作息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以自然為師,校園即課本

此次,在猛禽會協助之下,首次在校園內導入小小保育員計畫。由猛禽會前進校園,針對多位老師進行教師培訓,為猛禽的生態、行為與辨識進行詳細介紹說明,佐以每位老師專業學科知識與背景,期許能夠在教育第一現場,幫助孩子適性發展。

早些年,在沒有科學經驗輔助之下,老師與學生們對領角鴞一家採取自發性觀察方式,肉眼觀察成鳥作息與進出巢位。本次校方在既有的課程、活動內融入生態知識,帶領孩子認識領角鴞,並且以藝術創作形式結合寓教於樂的桌遊,並向一年級孩子分享校內生態,真正落實「校園即課本」的教育精神。

校方在既有的課程內,融入活動設計 並帶領孩子們認識領角鴞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校方在既有的課程內,融入活動設計
並帶領孩子們認識領角鴞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老師帶領孩子們去深入思考, 為什麼要幫領角鴞做些什麼?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老師帶領孩子們去深入思考,
為什麼要幫領角鴞做些什麼?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科學讓生命故事更真實

彼時,由於校方沒有科學觀察經驗輔佐,孩子僅能以肉眼觀察,加裝監視器後,有助於幫助孩子以更細緻的方式,深入瞭解動物行為觀察並且能針對每一個細微動作,試著剖析背後意義。此番奠基在豐富科學基礎上的體驗,相信未來當孩子們進行繪本創作時,能用更多樣視角,生動呈現大自然的生命故事。

除了孩子們能夠近距離觀察外,一般民眾也能因這項計畫而受惠。大屯國小領角鴞育雛紀實的影片放到網路上後,獲得大眾熱烈迴響,在影片中,可以觀察到育雛期間主要由公鳥負責捕獵交由母鳥餵養,以及觀察雛鳥日齡變化與離巢天數,領角鴞育雛的食物包含爬蟲類、小型哺乳類、節肢動物。每一位追蹤、觀賞影片的人們,都能透過影片更瞭解領角鴞的生態。

 

24小時監控攝影機對準百年樹洞的畫面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24小時監控攝影機對準百年樹洞的畫面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公鳥負責捕獵交由母鳥餵養 (此圖是母鳥,牠嘴上是唇足綱蚰蜒)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公鳥負責捕獵交由母鳥餵養
(此圖是母鳥,牠嘴上是唇足綱蚰蜒)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長大後準備飛出巢穴的幼鳥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長大後準備飛出巢穴的幼鳥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生態保育從小扎根

陽管處、在地學校、民間團體三方同心協力之下,讓公民科學精神,有機會落實在校園內,成功向孩子們傳遞自然生態保育觀念,也將校園內的生命教育精神,藉由網路力量推波助瀾,喚起廣大民眾的共鳴。

期盼生態保育知識能在專業教師們的協助之下,將系列課程發展為成熟教案,在更多校園內傳承珍貴保育經驗,讓生態保育從小扎根,關心自然從你我做起!

 

 同場加映: 國家公園員工與社區合作編導影片發表會

 感受時代脈搏 用影像傳遞故事魅力

國家公園的美,誰最清楚明瞭? 若由國家公園員工及在地社區夥伴,不定期拍攝簡短影片分享給大眾知曉,提供觀察國家公園生態環境及人文史蹟的獨特影像故事,想必更能靠近人心,將國家公園的環境教育觀念持續推廣出去。

據此概念舉辦的國家公園員工與社區合作編導影片發表會,即是內政部營建署自今(108)年5月起進行的國家公園影像行銷推動精進增能工作坊之成果發表會。來自各國家公園管理處員工及社區夥伴紛紛於10月15日(二)下午齊聚一堂共賞影片,並上臺分享製作心得。

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副組長孫維潔致詞表示,期盼透過學習拍攝影片的過程,啟發學員們挖掘更多國家公園內蘊含的珍貴寶藏,未來將說好影片故事的方法傳承給更多人知道。

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副組長孫維潔,期許學員們 未來說更多國家公園的影像故事讓大眾知道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副組長孫維潔,期許學員們
未來說更多國家公園的影像故事讓大眾知道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全體合照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全體合照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學員分享拍攝構想及心得

本次發表會共製作出13支影片,現場依序撥放3分鐘欣賞後,主辦單位進行了頒獎儀式,並請團隊代表講述感言。以《一秒分辨恆春在地人》獲得最佳劇本獎及最佳剪輯獎的墾丁國家公園表示,影片創作靈感緣由過往的解說活動中發現,外地人不知恆春稱呼螃蟹為 “gan阿”,而當地人也不明白這是來自排灣族稱呼螃蟹的母語 “gan”,短短1分11秒的精彩短片,利用提問和解答的方式,清楚闡明了兩者的關聯性。

以《潟湖三生》勇奪最佳攝影獎及最佳影片的台江國家公園則分享,他們幸運找到願意出演的社區夥伴,暢談依存潟湖生活的甘苦。團隊成員每週開會一次,空拍外景如遇天氣不好,也時常重新拍攝,就連旁白都是錄了5個版本,最後才選出最貼切的台語版本。台江夥伴表示,不希望大家一想到台江,只聯想到綠色隧道,而想讓更多人認識台江內海的美。

不同於真人實景拍攝影片,榮獲最佳音樂獎的高雄都會公園《禁菸宣導》,則請志工的女兒製作剪紙場景,分格拍攝運用後製串聯的短片,生動活潑的動畫風格,深獲在場一致好評。

其他影片雖未得獎,卻同樣能看出幕後製作的用心。例如,太魯閣國家公園《Weekend We Care 太魯閣步道志工的假期》貼身拍攝2天後,重新修改腳本和旁白,以接近志工視角的鏡頭語言,帶領大家身歷其境整修步道的故事。玉山國家公園《守護者們》訪問了巡山員的工作歷程,優美的景觀畫面及樸實口述回憶,讓人不得不感佩巡山員守護山林環境的熱枕與艱辛。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軍事管制區請勿誤入》考量到秋冬時節,容易發生民眾誤闖軍事管制區的迷途事件,同樣請巡查員入鏡扮演,並刻意模糊化影片場景位置,細心的事前規劃與完備的執行力亦讓人印象深刻。

13部影片支支皆有動人之處,內政營建署誠摯邀請您花點時間至youtube平臺欣賞,並且熱情地給予各管理處夥伴一些掌聲鼓勵,期待未來有更多精彩的國家公園生態紀錄短片誕生。

進行頒獎,此圖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曾偉宏(右)頒發最佳音樂獎 給高雄都會公園夥伴(左)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進行頒獎,此圖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
曾偉宏(右)頒發最佳音樂獎
給高雄都會公園夥伴(左)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墾丁國家公園團隊上臺分享, 當初影片發想與執行的過程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墾丁國家公園團隊上臺分享,
當初影片發想與執行的過程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團隊分享拍攝影片的艱辛, 以及對影片達到盡善盡美的要求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團隊分享拍攝影片的艱辛,
以及對影片達到盡善盡美的要求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