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用鏡頭與自然及生命對話—《迴轉生命的脈動~玉山南橫行》與《映像觀霧》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許萓琁
圖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對您而言,國家公園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是闔家出遊,親近大自然的場域,還是放鬆健行,沿途觀察野生動植物的所在? 對某些人來說,這裡亦是與自我身心靈對話,尋求內在柔軟與寧靜之地。

疫情期間,讓我們藉由欣賞2部影片,攜手走進玉山南部園區及觀霧地區,透過山林風景及人文紀實的影像紀錄,轉換不一樣的角度,在浩瀚的高山樹海之中,重新思索生命中的挫折與困頓,能為心靈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運用鏡頭訴說敬愛自然之心

在好幾個空拍玉山南部園區的山巒鏡頭,阿豪站立於關山山頂,螢幕出現了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格言:「在自然周而復始的循環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療癒力,黑夜過後,黎明一定會到來;寒冬之後,必然是春天。」便正式揭開了《迴轉生命的脈動~玉山南橫行》的序幕。

劇情安排藉由曾為大環表演藝術家的新手保育巡查員阿豪,透過他所具備不同的雙重身分視角,帶領觀眾走遍玉山南部園區的蒼山碧溪,瞭解原住民部落的悠長歷史,在逐步熟悉環境的過程中,慢慢解答對人生方向的疑惑,並重新賦予向前邁進的勇氣。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玉管處)承辦人員說明,在構想劇本時,經過多次討論修改,最後將南部園區的壯麗景觀、風災遭遇以及對永續大自然的精神,轉化為「淬鍊-新生-永續」的影片主軸,結合梅山部落等待復甦的現況,以及阿豪因受傷而無法再進行大環表演的困境。匯聚了各種因緣後,造就了影片裡--向山邁進,尋找答案,同時讓新人融入部落的故事基調。

談起氣勢磅礡的運鏡風格,導演練建宏坦言,當初分了3個小組拍攝,分別是空拍組、生態組及演員組。常用仰角鏡頭,是想展現人類在大自然裡是微小的存在,應該時刻保有敬愛自然之心。

值得一提的還有配樂,製作團隊盼望即使拿掉劇情軸線,也能讓人徜徉在大自然懷抱裡,於是盡心搭配空靈輕音樂,營造身歷其境般的感官享受。

《迴轉生命的脈動~玉山南橫行》演員組拍攝現場,圖為阿豪表演大鐵環的花絮(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迴轉生命的脈動~玉山南橫行》演員組拍攝現場,
圖為阿豪表演大鐵環的花絮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迴轉生命的脈動~玉山南橫行》生態組拍攝現場,圖為早晨拍攝南部園區的側寫鏡頭(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迴轉生命的脈動~玉山南橫行》生態組拍攝現場,
圖為早晨拍攝南部園區的側寫鏡頭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認識布農族歷史與大自然環境的互動及變遷

問起拍攝時最難忘的回憶,練導和飾演阿豪的演員楊世豪不約而同分享,是拍攝關山線場次期間,待在庫哈諾辛山屋的第2個夜晚。當時世豪半夜因高山反應,身體不舒服,除了同行的協作人員細心照顧,眾人更圍起人牆擋風,並提供各式器具補給,如熱水袋、錫箔紙和暖爐等,讓他待在中央蓄熱保暖,隔日方能恢復無恙。

練導推薦國人看完影片,能進一步深入了解梅山部落的歷史過往,尤其是抗日勇士拉荷.阿雷抵抗上繳獵槍所引起的大分事件,及日本政府開闢關山越嶺道監控部落等前後脈絡,都是領會布農族歷史的珍貴線索。當然,位處梅山遊客中心一隅的布農文化展示中心,也是認識布農族遷徙、信仰及生活型態等不可錯過的重要地點。

而拍攝期間恰巧也因手傷而暫停表演活動的世豪則感慨,歷經10年封藏又重新開放的南臺首岳──關山,因為擁有一段不受外界打擾的平靜歲月,生活於其中的動植物得以休養生息,在攀登過程除了承接大自然賜予的美好衝擊,整個人的身心靈都會備受感動。

想欣賞《迴轉生命的脈動~玉山南橫行》影片的朋友,歡迎至前往玉管處Youtube平臺觀看。

梅山部落裡具有歷史脈絡意義的彩繪牆面,述說著布農族傳統文化(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梅山部落裡具有歷史脈絡意義的彩繪牆面,述說著布農族傳統文化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歷經10年封藏又重新開放的南臺首岳──關山,讓世豪在攀登過程除了承接大自然賜予的美好衝擊,整個人的身心靈都備受感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歷經10年封藏又重新開放的南臺首岳──關山,
讓世豪在攀登過程除了承接大自然賜予的美好衝擊,
整個人的身心靈都備受感動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將藝術、音樂及感動融入影片中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雪霸處)委託導演陳進發,耗費3年拍攝的《映像觀霧》,更是融合藝術與音樂,由原本以科普知識為主的生態影片,提升至另一個嶄新境界。

導演表示,現今搜尋引擎發達,若想查詢動植物知識或保育觀念亦十分容易。且國內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越來越多登山者的年齡逐漸攀升。針對這群從職場退休的受眾,窺探山林的浩瀚不應只是停留在名詞解釋,而是要運用畫面及聲響激盪創意,引導深入心靈層面,打開彼此對人生智慧的共感,才是身為藝術創作者的首要責任。

本片以「雲、霧、雨、水」作為影像主軸,納入了觀霧地區四季更迭、物種變化,搭配相襯的音樂,融入創作者的感觸,創造「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導演分享拍攝期間,他細心觀察周圍發生的事物動態,並將文字及配樂放在腦海思索,如四季協奏曲、布拉姆斯第一協奏曲等,意圖將觀霧的美轉換成具體視覺與聽覺的饗宴。觀眾觀影過程,不只能領略大地壯麗之美,更從中綻放出生命澎湃的力量。

《映像觀霧》以「雲、霧、雨、水」作為影像主軸,將觀霧的美轉換成具體視覺與聽覺的饗宴,圖為陳進發導演於大霸尖山山腳下拍攝的剪影(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俞錚皞攝)
《映像觀霧》以「雲、霧、雨、水」作為影像主軸,將觀霧的美轉換成
具體視覺與聽覺的饗宴,圖為陳進發導演於大霸尖山山腳下拍攝的剪影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俞錚皞攝)
陳進發導演身歷其境拍攝觀霧瀑布,將觀霧的美轉換成具體視覺與聽覺的饗宴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俞錚皞攝)
陳進發導演身歷其境拍攝觀霧瀑布,
將觀霧的美轉換成具體視覺與聽覺的饗宴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俞錚皞攝)

 傳遞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

眾所周知,拍攝生態影片是極具艱辛的任務,需要蹲點等待動植物的意外驚喜。陳導更是自我規範要親身體會觀霧地區裡的各種變化,而不僅是尋覓幾個動植物熱點拍完交差,於是時常山上一待就是一個禮拜。

或許在安靜等待的過程中,身體的氣息已悄悄跟周圍大自然巧妙地融合一起。有天夜晚,他發現竟有隻山羌靠在觀測帳邊酣睡。山羌的身體跟他的腳僅有一帳之隔。一邊聆聽著山羌睡眠的呼吸聲,一邊怕驚擾對方而整夜不敢亂動。之後3-4天,這隻山羌一直在觀測帳附近活動,他也曾以四肢著地的動作出帳,跟牠默默打了照面,最後共處一個禮拜之久,堪稱拍攝期間最難忘的奇遇。

除了捕捉觀霧地區多樣化的生態景觀,全片安插了3段與人有關的活動片段,分別是志工手作步道的用心、原住民信守祖先的叮囑,以及夜觀星象及夜間觀察的感悟,這些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美好體驗,同樣想傳遞給國人知曉。

而鏡頭以外,陳導表達來自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一樣令人動容,例如雪霸處解說課課長張美瓊、承辦人俞錚皞、觀霧管理站主任陳振達、解說員彭文禮皆親切友善,時常問候他在山上拍攝是否過得好,並在全身冰冷進到遊客中心休息時,貼心奉上熱茶,讓人倍感溫馨。當然,拍攝期間經歷了2任雪霸處處長—鍾銘山及楊模麟,所提供的支持與關心,至今亦銘感五內。

陳導於觀霧地區蹲點,意外觀察到山羌在觀測帳附近出沒,並與之共處一個禮拜之久,堪稱拍攝期間最難忘的奇遇(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陳進發導演攝)
陳導於觀霧地區蹲點,意外觀察到山羌在觀測帳附近出沒,
並與之共處一個禮拜之久,堪稱拍攝期間最難忘的奇遇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陳進發導演攝)
陳導為了能拍攝,如蝴蝶破蛹而出的精彩畫面,時常在觀霧地區山上一待就是一個禮拜之久,圖為紅蛺蝶(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陳進發攝)
陳導為了能拍攝,如蝴蝶破蛹而出的精彩畫面,
時常在觀霧地區山上一待就是一個禮拜之久,圖為紅蛺蝶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陳進發攝)

最後,談及如何體驗觀霧地區的獨特美學,陳導闡述座右銘: 「人生虛實,不在外物,而在於內心感受」。建議觀眾倘若疫情趨緩後有機會親臨現場,大可坐在一顆石頭或大樹下,等待霧冉冉升起,或從四面八方飄來,或當頭頂上方的樹枝水滴滑落臉龐,不用著急離開,而是閉上眼睛,感受此刻內心的感覺。讓雲霧跟水,讓風與雪,跟您訴說更多關於它們的故事。

想欣賞《印象觀霧》影片的朋友,歡迎至前往雪霸處Yotube平臺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