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以一顆尊重的心,掀開潮間帶神秘面紗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洪佳如
資料提供: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觀光與保育之間的兩難

臺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綿長,連結著大海與陸地生態的潮間帶物種豐饒,而各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動潮間帶生態保育理念已行之有年,在公部門及民間力量齊心努力之下,讓潮間帶生態保育的重要性,日漸被國人所重視。

潮間帶是探索大海的秘境,一直以來都是國內旅遊的熱門首選,然而,許多遊客並不知道,人為的干擾與踩踏,會讓當地脆弱的環境不堪負荷,如何維持觀光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需要你我謹慎以對。

墾丁國家公園海岸線全長約75公里,大部分屬於珊瑚礁海岸,珊瑚礁具有豐富的孔洞,相當適合海洋生物棲息,生態資源相當豐富,但當遊客對生態保育觀念不甚理解時,往往無意間,傷害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像是在潛水時傷害了珊瑚礁,或是踩踏礁石,驚擾小寄居蟹的作息,這些都是常見的人為干擾。尤其墾丁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人潮湧進,使得潮間帶保育陷入兩難,一方面,人類的踩踏與行徑,無論輕重皆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但是,人們與生俱來親近生命的特性,在看到難得一見的潮間帶生物時,往往會眼前為之一亮,感動油然而生,心中自然會興起保育生態的念頭。

墾丁國家公園海岸線全長約75公里,大部分屬於珊瑚礁海岸,珊瑚礁具有豐富的孔洞,相當適合海洋生物棲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墾丁國家公園海岸線全長約75公里,大部分屬於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具有豐富的孔洞,相當適合海洋生物棲息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導覽分區、人數分流

對此,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以下簡稱墾管處) 採取人數控管的權衡之計,墾管處解說教育課李宜諭小姐帶領潮間帶探秘活動有將近10年的資歷,她表示,潮間帶的生態導覽屬於小眾旅遊,適合分區進行,需精準控管參與人數,同時使人數不要太過於集中,以免因踩踏而傷害珊瑚礁岸。

李小姐進一步表示,每回帶領潮間帶導覽課程,均有分室內與室外課兩部分,室內課詳實介紹如藍指海星、黑海參、西班牙舞孃等常見潮間帶的生物特性,室外課安排戶外觀察,讓民眾有機會近距離觀察神秘且美麗的潮間帶。

潮間帶導覽的室內課,會先詳實介紹如藍指海星、黑海參、西班牙舞孃等常見潮間帶的生物特性(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潮間帶導覽的室內課,會先詳實介紹如藍指海星、黑海參、
西班牙舞孃等常見潮間帶的生物特性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潮間帶導覽的室外課安排戶外觀察,讓民眾有機會近距離觀察神秘且美麗的潮間帶(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潮間帶導覽的室外課安排戶外觀察,
讓民眾有機會近距離觀察神秘且美麗的潮間帶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在回程路上,則會鼓勵民眾參與淨灘。民眾在淨灘時,均有志一同發出「怎麼撿都撿不完!」的感想,為此李小姐表示,自己曾經在礁石上發現無數的汽球塑膠碎片,推測可能是遊客來到海邊玩水球所留下的痕跡,民眾並不知道,自己不經意的舉動或是娛樂行為,都會對環境造成傷害。

墾管處從認識生態知識、近距離觀察棲地,到最後親眼目睹海洋面臨的困境,一系列活動安排,都有其用意所在,旨在喚醒民眾關心自然的保育意識。

墾管處於潮間帶導覽回程,會邀請民眾參與淨灘工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墾管處於潮間帶導覽回程,會邀請民眾參與淨灘工作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民眾撿拾海岸發現許多塑膠彩色瓶蓋和碎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民眾撿拾海岸發現許多塑膠彩色瓶蓋和碎片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夏日海洋萬花筒,友善認識墾丁潮間帶

大光社區向來具有潮間帶生態故鄉之稱,尤其後壁湖更擁有壯闊的珊瑚礁海蝕平臺,每位社區解說人員都是由墾管處訓練、認證,不僅具有專業素養更有各自擅長的領域。

每年大光社區都會跟墾管處合作舉辦活動,引領大家觀察墾丁潮間帶海洋生物的奧秘。他們將以友善的方式,協助民眾更加認識腳下這片土地,讓您的墾丁之旅不再只是一次性的走馬看花,而是一次次的回眸,關注它的生態,同時也心繫著它的未來。

大光社區專業受訓的解說員,將以友善的方式,協助民眾更加認識腳下這片土地(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大光社區專業受訓的解說員,將以友善的方式,
協助民眾更加認識腳下這片土地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墾丁潮間帶能觀察到的生物之一: 黑指紋海兔(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墾丁潮間帶能觀察到的生物之一: 黑指紋海兔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探索金門潮間帶大不易

有別於臺灣本島潮間帶的平易近人,相較之下,想要在金門潮間帶進行生態觀察,可謂相當不容易。金門潮間帶本身具有嚴峻的環境條件,跟臺灣清澈的海水不一樣,金門的海水較為混濁,加上金門海岸線長度超過100公里,漲潮與退潮的高低差距平均可達近4公尺,潮差相當大。

尤其最好的觀察時間點是冬日清晨、夏天夜晚的大退潮時分進行調查,需忍著冷冽的寒風與海浪,過程相當辛苦,金門縣潮間帶學會理事長洪清漳如是說。

金門潮間帶本身具有嚴峻的環境條件,加上海岸線長度超過100公里,漲潮與退潮的高低差距平均可達近4公尺,潮差相當大。本圖為烈嶼貴山潮間帶風景(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金門潮間帶本身具有嚴峻的環境條件,加上海岸線長度超過100公里,
漲潮與退潮的高低差距平均可達近4公尺,潮差相當大。
本圖為烈嶼貴山潮間帶風景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人人都是公民科學家

洪清漳不僅擔任金門縣潮間帶學會理事長一職,同時也是一名退休老師,早年在教學之餘,就以章魚為筆名,長期撰寫、經營「烈嶼觀察筆記」部落格,以攝影搭配文字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態筆記。

那時,洪清漳發現很多人不了解金門的潮間帶環境,加上老師的專業背景,使他有一股傳遞訊息的使命感。退休之後,曾參加許多調查、審查會議,在紀錄上,時常沒有看到能顯示金門潮間帶生態的實際狀況,讓他覺得相當可惜。

這是因為金門的海岸線綿長,田調時容易出現許多盲點,加上專家、學者不易在金門長時間駐點研究的關係,於是洪清漳在臉書上自主性成立社團「金門潮間帶」,希望透過網路力量,號召金門在地鄉親一齊投身公民科學家的行列。

洪清漳老師創立「金門潮間帶」社團,希望透過網路力量,號召金門在地鄉親一齊投身公民科學家的行列(洪清漳老師提供)
金門潮間帶本身具有嚴峻的環境條件,加上海岸線長度超過100公里,
號召金門在地鄉親一齊投身公民科學家的行列
(洪清漳老師提供)

 金門潮間帶物種專書的重要性

洪清漳透露,早年當他每每發現陌生的物種,想要進一步確認時,翻找臺灣出版的圖鑑,卻往往找不到所需要的資料,心中容易產生挫折感。但他沒有受到打擊而放棄,轉而購買廈門、福建一帶的出版圖鑑,過程大有斬獲。

後來才知道,這是受到潮流的影響,黑潮會流經臺灣,使得金門與臺灣的物種差異性大,自然兩地的物種調查也會有所落差。基於對家鄉的關懷與土地的熱愛,也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金門烈嶼潮間帶生物多樣性資源,洪清漳受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以下簡稱金管處) 的邀請與委託,針對潮間帶生物進行資源調查及影像拍攝,於民國106年出版《烈嶼潮間帶生物資源》一書,記錄許多臺灣圖鑑看不見的物種。

洪清漳老師受金管處委託,於民國106年出版《烈嶼潮間帶生物資源》一書,記錄許多臺灣圖鑑看不見的物種(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洪清漳老師受金管處委託,於民國106年出版
《烈嶼潮間帶生物資源》一書,記錄許多臺灣圖鑑看不見的物種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後來洪清漳與夥伴黃秀婷,再度受到金管處委託,協同出版《金門海蛞蝓》一書,記錄海蛞蝓共計6目34科169種物種。其中,海蛞蝓以往在金門沒有詳細的資料,兩人投入相當多的時間與心力,花費2至3年的時間。

過程中,數度將標本寄給臺灣專家學者鑑定,甚至寄到澳洲進行物種鑑定,過程相當繁複,相信這本書籍的出版,將對臺灣的生態產生重大的意義。

「至今投入20餘年,我每天都有新的發現!」直到現在,洪清漳仍抱持著一顆純粹、喜悅的心,持續探索神秘的潮間帶,正是這股熱忱,感染了金門在地的鄉親朋友,願意一起無怨無悔,辛苦投身至棲地觀察,連年發現新物種,使得世界因此看見金門珍貴的生態景觀。

民國110年出版《金門海蛞蝓》一書,對臺灣的生態產生重大的意義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民國110年出版《金門海蛞蝓》一書,對臺灣的生態產生重大的意義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夜探金門潮間帶,專屬青少年的探險

想要認識金門潮間帶、一起加入公民科學家行列的年輕朋友們,除了參考金管處所出版的圖鑑外,也可在金門國家公園Youth Camp裡,體驗夜間踏查金門潮間帶的行程。

夜探金門潮間帶活動已連續3年舉辦,獲得青年朋友的一致好評。金管處每年招收約20位青年朋友,讓大家實地行腳,探詢家鄉土地,探索奧秘的海洋,希望一年一年的傳承下去,能增進對金門潮間帶的了解與熱愛,同時拉近民眾與國家公園的距離。

大自然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寶藏,無私的讓人們從觀察中學習,汲取豐富的生態知識,欣賞它千變萬瞬的美。潮間帶瑰麗的美,正等待一位位懂得尊重它、了解它、愛惜它的朋友們接近。

金門國家公園Youth Camp活動,學員們正認真聽講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金門國家公園Youth Camp活動,學員們正認真聽講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探索金門潮間帶活動觀察到的金門鐘螺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探索金門潮間帶活動觀察到的金門鐘螺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