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掩埋場變美地 高雄後花園「二期園區啟用」

撰  文:林家琪
圖片提供:內政部營建署  

造型特殊的慶典廣場
造形特殊的慶典花園廣場

「老伴,我們高雄又有一個好地方可以去玩囉!」,六十三歲的黃媽媽帶著小孫子從市場回來開心地和黃爸爸說到,而黃媽媽口中提到的好地方,就是位於高雄縣、市交界處即將要啟用的「高雄都會公園二期園區」。

近年來由於都會區內的人口、產業快速集中,山林綠地迅速減少,擁有一個大型的都會公園,成為居民殷切的需求,因此在獲知二期園區即將啟用的好消息後,立即引起許多在地民眾的迴響,主管單位內政部營建署也期許可以藉由二期園區的開放,對帶動都會區居民觀光遊樂品質提升有所幫助。

被稱為高雄後花園的都會公園,其實是第一座依據行政院核定的「台灣地區都會區域休閒設施發展方案」推動的區域型森林公園,其主要規劃的目標除了提供大高雄地區民眾一個更好的休閒遊憩場所外,主要負責單位內政部營建署同時也希望藉由公園的完成,達成大高雄地區環境景觀資源的美化、提高當地民眾生活環境品質機能等目標。   

歷經十三年細心規劃的二期園區,連結一期園區綠蔭成林的美景,將都市森林與生態植栽理念換化於民眾生活之中,整體設計內容以改善地區環境,如調節氣溫、淨化空氣品質、降低噪音、減少逕流為要點,同時配合土地資源保育觀點做同步開發。這種配合新市鎮規畫作一整體性配置計畫的模式,可謂國內首例,連同第一期園區廣達95公頃的面積,也讓二期園區啟用後,成為全國面積最大之都會公園,落實環保與遊憩並行的理念。

二期園區的全園規劃共分為「入口區」、「動態活動區」及「森林植物區」等三部份,入口區於已開放的動態活動區西側,北側是一大片茂盛森林,南側中央廣場以〝金雞報時〞日晷雕塑,為都會公園增添明顯地標,吸引遊客入內觀賞遊憩;動態活動區面積約35公頃,全區以寬敞的平面活動空間、貼心的服務設施,讓遊客能放鬆心情,自由運動紓解壓力;位於青埔溪西側的森林植物區,面積約60公頃,該區特點是巧妙運用垃圾掩埋場形成的地形起伏,規劃森林植物及步道區,定點設置涼亭提供遊客休憩,同時享受芬多精的洗禮,除此之外,該區並提供靜態賞景及環境教育場所,供遊客在休憩之餘,進階了解二期園區由掩埋場轉變成公園美地的過程,充分體會大自然與都會民眾相處之道。

由於二期園區的森林植物區,原來是提供高雄市西青埔垃圾衛生掩埋場之用,經多年整治與覆土綠化工程後,全園呈現綠蔭盎然之貌,全然不若先前之光景,故啟用前已經被稱為高雄的後花園,這樣的規劃方式,也首開由「垃圾掩埋場開闢為都會公園」之首例,掩埋場變美地、廢土再利用,美觀與環保並行,再再顯示營建署對環境維護的美意。

這座從垃圾場再生的公園綠地環境,栽種植物多達10萬株、440多種,以原生本土植物為主。另外由長期生態監測資料顯示,鳥類紀錄超過137種、兩棲類9種、爬蟲類15種,魚類8種、常見昆蟲100種以上,且生物種類及數量均不斷增加中。紀錄顯示,許多珍稀鳥種皆過境高雄都會公園,如戴勝、野鵐、綬帶鳥、彩鷸、八色鳥等,顯示園區已成為鳥類遷移重要中繼休息及覓食棲息地;另外,進駐園區內繁殖的珍貴稀有鳥類,包括燕鴴、黑冠麻鷺及鳳頭蒼鷹等,亦顯示園區的豐富生態資源。

高雄都會公園還有一項創意環保之舉,即利用原來的垃圾沼氣發電,初期可供應量為7000戶居民日常使用,每年相當於減少砍伐森林1.5萬公頃、減少2萬輛汽車行駛10000公里之二氧化碳排放量,充份達到節能減碳的效益。二期園區啟用後,廣大的園區將為民眾提供更好的休閒品質,不斷衍生的豐富自然生態資源,也讓後代子孫做為學習效仿的參考標的,是大高雄地區民眾的福氣,也是愛護地球的最好表現。

「只要有信心、廢土也能變黃金!」二期園區在經歷了84年的青埔垃圾掩埋場抗爭事件後,即將於4月19日正式啟用,搖身變成民眾運動休閒的最佳去處,減碳又健康、難怪會讓黃媽媽這麼開心的到處宣傳。 

寬廣的中央大道
寬廣的中央大道
視野開闊的中央大道及落瀑廣場
視野開闊的中央大道及落瀑廣場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