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響應國際極地年 拒絕極地融冰─張隆盛專訪

撰  文: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圖片提供:張隆盛

極地的北極熊受到嚴重的衝擊

極地的北極熊受到嚴重的衝擊
北極熊又熱、又餓、又消瘦
看著消瘦的北極熊呆望著海水,受困在一小塊浮冰上的畫面,讓許多人都感到心痛。北極因為全球暖化,造成冰層融化,而北極熊為了獵捕海豹,常常受困浮冰上,最後不僅沒捕到獵物,連命都可能不保。更令人擔心的是,由於越來越難覓食,北極熊竟然自相殘殺、弱肉強食,如果無法改善這狀況,本世紀中北極熊就可能完全消失。

不僅僅是在極地的北極熊,就連在島上的我們都會受到嚴重的衝擊!你能想像現在眼前的一切,在不久的將來,也許都會被水淹沒,台北盆地變成「台北湖」嗎?除了憂心之外,你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這一切?其實,世界各地許多人正努力地為全球暖化與極地保護付出心力!

為響應第四屆國際極地年(2007/03/01-2009/03/01),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與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邀集行政院環保署、內政部營建署,於2008年11月下旬舉辦「全球暖化與極地保育國際研討會」暨「極地環境攝影特展」,除國內產官學界的熱烈參與,主辦單位更邀請國外專家學者共襄盛舉。

喚起各界重視極地警訊
Profile
張隆盛董事長簡介
張隆盛董事長

學歷

  • 美國賓州大學碩士

現職

  • 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 東海大學兼任教授

經歷

  •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2000-2005年)
  • 永續發展學會理事長(1997-2002年)
  • 國家公園學會理事長(1998-2002年)
  • 行政經建會委員(1996-2000年)—擔任行政院都市更新小組召集人、國家永續發展  論壇召集人
  • 國民大會代表(1997-2000年)
  • 環保署署長(1992-1996年)
  • 行政院經建會副主委(1990-1992年)
  • 內政部常務次長(1988-1990年)
  • 內政部營建署署長(1981-1990年)
  • 內政部營建司司長(1978-1981年)
  •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駐在研究員(1972-1973年)

現任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前營建署署長張隆盛,在位於仁愛路的辦公室接受《台灣國家公園電子報》專訪,大片玻璃窗外的綠樹枝葉茂密,張董事長愜意地細數他在辦公桌前便可欣賞到的多種鳥兒,向我們展現大自然的可愛俯拾即是,也聊起了他對全球暖化與極地保護議題的看法。

問:國際極地年是什麼樣的活動?

答:國際極地年每50年舉辦一次,上次國際極地年成就了南極條約,成功地將南極主權爭議擱置,並將南極界定為科學與和平使用,50年來南極條約保護了南極的環境與生態。

從第二屆國際極地年(1932年)開始設研究站做南極研究,在此之前多是探險。目前有四十幾個國家設置了六十多個研究站;而北極因為涵蓋好幾個國家,如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歐四國、格陵蘭、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等國各有研究,中國、韓國在則北緯85度的地方設研究站。

為什麼這些國家要在天寒地凍、不近人煙的地方設站研究?因為南、北極是氣候的製造者,整個地球的氣候包括氣流、洋流由此發生,所以其變化會影響地球的其他地方。在台灣要做研究非常容易,但在南北極設站是相當辛苦的,因為要派人去,但南北極條件不好,不能常回家,所以不是每個國家皆可做到。

這次藉由國際極地年,集結63個國家、兩百三十幾個項目、五萬多個科學家參與研究,將科學家在各時間、地點的研究整合,並界定重要的項目以分工合作,這個科學上大規模的分工計畫,很可惜我們台灣缺席了。

問:台灣在國際極地年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答:我們是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排放者,台灣人平均排碳量高居全球第三名,難道我們沒有責任,應該置身事外嗎?所以藉這次國際極地年舉辦研討會,喚起政府與民間的意識,重視氣候變遷所產生的影響。

極地是全球氣候變遷的主要來源,南極的冰如果全部融化,海平面會上升約六十公尺,到時台北市就會在海底了;南部現在已經淹水,低於海平面的地方要做平均六公尺的堤防,漲潮及颱風來時的浪也更高了。所以我們不但有些邦交國家會消失,連我們一部分的國土都將不見了。

南、北極的研究是一個最先端的工作,台灣做為一個海洋大國,過去海洋研究我們只懂得抓魚,其他研究很少,更不要說南北極研究。台灣在因應氣候變遷方面應該要節能減碳,要讓排氣量減少;在國際上的科學研究方面,我們也不能缺席,所以才推動這次的研討會。

問:您對台灣的政府與學界就全球暖化與極地保護議題有何建議與期望?

答:現在政府忙著解決經濟問題,大家生活都不好過了,哪管北極南極?特展開幕時請蕭副總統致辭,他講了一句話非常重要,「經濟有起有落,經濟不會一直不好,它是一個循環,但環境一旦變壞,要回頭是很難,所以經濟要救,環境更需要大家關心」。南北極距離我們太遠,去過的人也少,所以這次也邀請一些攝影家舉辦特展,希望大家透過美景,進一步瞭解極地,還有其複雜的生態關係。

希望政府有一天能在南北極設研究站,台灣有這種力量。韓國目前在南北極各有一個站,1987年韓國設站時的環境、經濟條件比我們差;而大陸在1985年就在南極設站,現在於北極也有一個站;連印度、烏拉圭這些不在極區裡的國家都有設站。

科學沒有從基本做起都是空的,如果只利用別人的東西而不貢獻,這是非常不妥當的。我的期望是將來能夠有年輕的科學家,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到南極或北極做研究,政府該出資讓學者去研究。極地環境裡需要真正想貢獻的科學家,而不是沽名釣譽的人,我們希望台灣也能夠有這種人。

問:極地研究中哪裡領域特別值得關注?

答:極地研究的項目很多,如南北極的冰可鑽取冰蕊(註2),從冰蕊裡面所包含的空氣,可看出當時的氣溫跟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可觀察八十萬年前的氣候,所以南北極可謂氣候的保存者。極地還可發現很多隕石,因為那邊沒有別的東西,所以可輕易分辨出隕石的存在。另外,臭氧層破洞、動植物及海洋生物也是研究項目,極地的研究其實很多元。

問:這次為呼應國際極地年所舉辦的活動,預期達到什麼目標或形成何種影響?

答:我們請了蕭副總統、蔡勳雄政務委員、營建署葉世文署長與環保署沈世宏署長參與,一般大眾參觀這個攝影展也蠻多的,其中包括不少國際人士。我認為初步的目標達成了,就是喚起各界的重視。但是從重視到行動,恐怕還要一段距離。這次辦研討會,國科會與中央研究院卻沒有參與,但事實上將來在南北極研究,國科會將是這長期研究的主要角色之一,因為營建署、環保署只能在國內的範圍努力,長期的科學研究並非這兩個單位主要的工作。另外,營建署及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對後續相關活動提供許多協助,台北的極地環境攝影特展結束後,將移至台中展出三週(2008/12/12-2009/1/4),之後會再轉往高雄及花蓮展出。

問:對一般民眾而言,可如何響應全球暖化與極地保育的行動?

答:民眾一方面需節能減碳,另一方面要自救。會淹水的地方不要再去,常土石流的地方不要再蓋房子、開發。將來的氣候會變得很奇怪,降雨量會突然增加,颱風的嚴重性會愈來越高,因為海所吸收的能量大,需要透過這種方式釋放,所以要盡量趨吉避凶,明知道一天到晚淹水就不要待在那裡,政府要有政策,不要一天到晚重蹈覆轍。政府做很多工程老實說沒有用處,不如看看能否協助居民遷移到他處。這是群體的工作,個人能做的,累積起來就很大了。
蕭副總統於攝影特展開幕典禮致詞

蕭副總統於攝影特展開幕典禮致詞
極地環境攝影特展開幕儀式

極地環境攝影特展開幕儀式

付出心力 不遺餘力
訪問中,張董事長還以金絲雀來比喻極地對地球氣候的重要性。原來金絲雀對瓦斯十分敏感,只要礦坑內稍有瓦斯的存在,牠便會焦躁不安,甚至啼叫;礦工們利用此特性得以及早撤出礦坑、保全性命,因此金絲雀成為早期礦工們的示警工具。而極地就像是我們的金絲雀,立即反應地球氣候的細微變化,人們不得不重視極地所發出的警訊。

令人好奇的是,張隆盛董事長為何在退休後仍投入許多心力工作,成為一個「退而不休的人」?他爽朗地笑著說:「不甘寂寞吧!」。因為擁有一批好夥伴,讓張董事長除了推動都市更新工作與宣揚永續發展理念外,還四處旅行,足跡遍佈六大洲。張董事長也多次公開演講,闡述他對世界遺產及自然保護區的關懷與見解。這些年恰巧有機緣去了兩趟南極、三趟北極,帶回了許多珍貴的觀察結果與美麗畫面,也彌補了台灣相關資源的缺乏。

關懷環境的能力大家都有,不要小看你的每一個小動作,每個人都付出一點,集結起來的力量就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