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林家琪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已是衝擊全球自然研究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冰山融化與候鳥遷徙異常,讓學者專家對人類生存的環境更加憂心。此外,根據國外媒體統計,近年來全球因氣候暖化問題所產生的災害如旱災、水災、海嘯等,已明顯超越上個世紀,人類面對此一危機,該如何自處且減少損害,是現階段刻不容緩的任務。
以台灣的水災為例,2000年的颱風降雨,明顯高於1970~1999各年的雨量,高屏溪(Yu et al., 2002)、淡水河流域(童慶斌、游保杉等人,2008)、石門水庫收集區(蔡宏欣,2008)均顯示未來河川流量豐富、枯竭的情況將更顯著,可能加劇台灣未來洪害的威脅。言猶在耳,今年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八八水災,就造成台灣五十年來最大的災難,同時導致許多家庭破碎分離,這樣的結果,讓人們對於氣候變遷所產生的影響更加憂心。
面對這樣的威脅,民眾到底該採用何種應變之道呢?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教授認為,「記取教訓,才是氣候變異現象中,人類最需要學習的」,現代科技雖然可以預知災害的來臨,但卻無法完全避免災害帶來的損害,尤其台灣地處板塊不穩定地帶,除了週期性的地震外,因颱風所帶來的災害,更是年年頻傳。柳教授表示,「研擬防災應變方式,會比想盡辦法在土石流警戒區做更多的預防措施更為實際。」,與其防堵著不確定的未來,不如妥善整理應變之道,備以待之,對民眾來說才是最好的方法。
此外,從日常作息中慢慢改變,對因應災變也有實質幫助,舉例來說,倡導節能減碳、實行水土保持、以及愛護山林的觀念;有關單位加強減災策略及災害的管理,規劃配套措施,以疼愛家人的心情,愛惜自然環境,像美國之於氣體排放的要求,像日本之於工業廢水回收的嚴謹,都能讓日漸惡化的自然環境得到喘息,且收立竿見影之效。
台灣國家公園在氣候變遷下所扮演的角色,除了進行資源調查與相關研究,以掌握全球暖化與環境變遷的趨勢,更可維護所有可降低暖化現象之自然資源,並結合社區與民眾的力量,冀望透過生活化的行動,與國家公園鄰近社區建立夥伴關係,共同減少全球暖化對環境資源之衝擊。
莫拉克颱風的所造成的災害讓台灣人民痛徹心扉、損失慘重,如果民眾與有關單位應思考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落實災難應變管理、與自然環境和平相處,減少對自然的傷害,才能讓發燒的地球慢慢降溫。
曾經以為「北極熊漂流到台灣」是網路流傳笑話,但現在觀之,這樣的現象或許真的有可能會發生;我們看待自然的態度,才是掌握未來的關鍵,人類必須確切體認氣候變遷預測的不確定性,摒棄「得過且過」的觀念,更用心從環境保護相關的研究、基礎教育上著手,我們才能繼續擁有安全、舒適的生存空間。
*參考資料來源:
珍惜地球 減少碳息(國家公園季刊2008.12月號,賴宛靖)
氣候變遷對洪旱災害衝擊影響(游保杉、陳憲宗、唐亦宣、謝龍生)
人為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許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