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維護自然生態 國家公園與原住民一同打拼

撰  文:林家琪

太魯閣族的紋面老婦/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潘朝成攝
太魯閣族的紋面老婦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潘朝成攝

國家公園的推廣與設立,從1860年代就開始,迄今全世界已陸續成立了超過兩千處的國家公園及自然生態保護區。針對人類與自然共存的這項課題,John Terborgh及Carlos A. Peres在〈國家公園內的人之問題〉(The Problem of People in Parks)一文中曾經提到,國家公園裡「人」的議題,攸關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更決定了未來世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這樣的論點在近年來世界各國推動國家公園與原住民共存維運政策時,成為重要的參考指標。此外,除了園區管理的規劃外,如何融合特色原民文化、兼具山林保育,也是推行單位的重點考量。

關懷原住民部落的生態保育、文化傳統與地方福祉,一直是國家公園這幾年業務推展的重點,不論是台灣或世界潮流趨勢,全球都在為這樣的認知而努力。以澳洲烏魯魯卡塔族塔國家公園(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 Australia)為例,當地政府為了保育地方文化自然與原住民和諧共享的理念,對原住民、甚至是觀光客都做了妥善的規劃。園區內所有的圍籬以及張貼告示,都必須避免褻瀆和損壞地方文化與環境,當地政府嚴禁遊客未經許可進入原住民社區,並鼓勵遊客前往原住民文化中心參觀,希望透過文化中心的各種展示與解說,減少對原住民生活上干擾,同時加強遊客體驗當地原住民的生活文化感受,可說是都市人文與自然共處的最佳典範,也讓烏魯魯卡塔族塔國家公園成為全球成功的原民示範區域之一。

同樣的精神也落實在台灣國家公園政策中,為促進住民參與,並強化夥伴關係,歷年來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皆積極鼓勵在地住民參與國家公園政策與各項活動,例如: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與鄰近原住民共同為環山部落推動「護溪寶魚」政策;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以布洛灣原民文化,融和社區經營理念,讓山月邨飯店的原住民大廚發揮巧思與展現地方文化趣味,推出「當山豬遇到巴黎鐵塔」等特色名菜繁榮地方經濟;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則自民國八十七年起延攬原民同胞加入「台灣黑熊研究計畫」擔任巡山大將要職等,讓原民知識活用於自然環境,成為計畫背後的最大功臣,同時增進區域間和諧共處的情感。

此外,台灣國家公園也透過各項活動的施行,為環境保育文化傳承從地方扎根。舉例來說: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辦的「98年瓦拉米玉溪人文生態旅遊系列活動」、「Ma naskal napinag(瑪–那斯卡–那比盎)快樂播種祭」、「聖山守護-2009年玉山祭」之「全民守護聖山-塔塔加生態之旅」;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舉辦的「步道與部落巡禮」之旅、「太魯閣族樂舞之美–部落音樂會」,太魯閣工藝聯展等;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企劃的「與雪霸國家公園有約~白蘭部落人文生態之旅」、「與國家公園有約─白蘭清泉霞喀羅人文生態體驗活動」、「聆賞原音~台灣原住民族青年音樂會泰雅傳統文化串珠之美」等活動,對原住民與國家公園兩者共生共存、永續發展的理念皆有極佳的幫助。

如何有效減低自然資源與人文運用的衝突,兼顧原住民傳統、文化保存與生計而不違背國家公園保育政策,除了需透過政府單位與原住民的幫助外,也必須靠全民共同維護的共識,才能讓台灣的山林河川之美永續留存。

結合樂與舞的部落音樂會/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戴念夏攝
結合樂與舞的部落音樂會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戴念夏攝
玉山開山祭/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李淑燕攝
玉山開山祭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李淑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