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台江國家公園,紀錄台灣歷史重要發展─專訪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上)

採訪報導:葉俊甫

鹿耳門溪出海口/營建署提供,童清勝攝
鹿耳門溪出海口/營建署提供,童清勝攝
四草砲台/營建署提供,童清勝攝
四草砲台/營建署提供,童清勝攝

「台江地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台江是一個趨近於『歷史紀念地』型態的國家公園!」十月底的秋天,還有著暖暖陽光,娓娓生動地描述著台灣歷史演進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談到台江國家公園,肯定地給了答案,台江國家公園的重要,是因為台江展現了台灣的重要歷史發展與歷史場景。

台江國家公園已於98年10月15日公告生效,長年在台灣各地從事考古研究的劉益昌表示,「如果要瞭解台灣自己的歷史,當然要從漢人進入台灣的原點開始談起,今日漢人族群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存下來,最重要的空間條件就是台江區域,這也是之所以成立台江國家公園的最重要原因。」

劉益昌拿日本武藏野為例,日本人說「坐在武藏野旁邊的小土丘上看武藏野,你就會想起織田信長這些日本將軍、諸侯打仗的場景!」劉益昌描述,現在不可能有幾萬人在眼前打仗,但是那股歷史感是油然而生的;而這就是台江國家公園未來應該要展現的歷史場景感,讓來台江的人,都能夠體驗到一股歷史變遷的滄海桑田之感。

劉益昌表示,人類長期居住的土地在台灣的歷史相當完整,對考古學者及史學家而言,看台灣的角度有著時間及空間上的差異;從史學家的角度,台灣也許是只有四百年,但對考古家來說,台灣的歷史層次最少是六千年,若把台灣變成一個島開始來看,則至少有一萬年左右,如果談到更遠,台灣尚未被海洋隔離前,保守估計五萬年前也已經有了人類活動出現。

但台江地區之所以特別,對考古家來說,台江是一個約莫一、兩千年前形成的內海,但是台江地區卻代表著台灣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初期以來,人類進入台灣或者是在台灣西南海岸活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區域。

台江地區四、五千年以來,一直都是史前時代與原住民祖先的活動空間,但除了原住民祖先之外,還有外來的人來做生意;漢人來台灣在宋元時代已有紀錄,但漢人大多以「外面」的觀點來看台灣,劉益昌笑著說「台灣有出土許多宋元時期的瓷器,像是我研究室就有好多瓷器碎片」,但十六、七世紀後,漢人已經不僅僅只以外面的觀點看台灣,而是逐漸選擇進入台江地區定居。

劉益昌說,漢人真正進入台灣,並且想要住在這塊土地上,與明朝末年、清朝初年,戰亂與饑荒有關,加上台灣島離東南沿海很近,東南沿海的人民本來就擅長航海,很自然而然就選擇到台灣,以往台灣對漢人來說只是一個經商或是捕魚的地點,但十七世紀開始,漢人卻選擇開始進入台灣耕作定居,「而最開始的地點,就是台江區域。」

劉益昌強調,這個耕作定居在台江地區的動作,也正顯示出了台灣與島嶼東南亞各國不同的地方:東南亞各國都是中國東南沿海漢人移民的區域,但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是以漢人為主建立起土地與國家,台灣不僅只是殖民地或是做生意的區域,但是翻閱東南亞各國歷史發展,菲律賓閩南人或是印尼的漢人僅只是做生意,而不像台灣,是以漢人為主體,並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統治者。

因此,台江區域是今日台灣成為漢人世界裡,最重要的出入口,也就是說漢人透過台江進入台灣,進而定居的重要地點。

劉益昌舉了撈捕烏魚的歷史演進作為例子,從宋代開始,就有大陸東南沿海的漁民來到嘉義、台南附近海域抓烏魚,這區域的烏魚卵大而肥美,這些大陸沿海漁民出海多日,需要一個避風港,而台江地區有寬廣海岸且有良港,自然很容易成為漁民的首要選擇。

劉益昌表示,透過烏魚的捕撈,漢人早就認識台灣,福建、廣東這些善於航行的漁民,透過抓魚停留在台灣與當地的原住民交換土產,元朝文獻紀錄清楚顯示漢人用瓷器、瑪瑙、玻璃珠等東西來與台灣原住民交換如砂金、鹿皮、硫磺等土產,正因考古家在台灣證明了這早年的歷史活動紀錄,也證明中國東南沿海越過澎湖向台灣的西南平原移民的過程,成為當代台灣漢人社會成型的重要關鍵,「而這關鍵的場域就在台江地區。」

國家公園系統除了保育自然生態外,其實歷史文化也是重點,目前八座國家公園中,只有金門國家公園是以戰役史蹟國家公園的型態成立,記錄了1947到1958年八二三砲戰的戰役歷史,劉益昌強調,雖然台江區域也有重要的生態環境,但更重要的是,台江有著濃厚的歷史場景感,是因為獨特的歷史背景而成立國家公園。

延伸閱讀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