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台江國家公園,重現台灣發展歷史場景─專訪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下)

採訪報導:葉俊甫

Profile
劉益昌小檔案
劉益昌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現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經歷: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組主任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召集人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教授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兼任教授
  • 佛光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十多年前,升為中研院研究員之後,劉益昌開始投入「社會服務」,包括了到各大專院校教書、擔任中央、地方政府各類委員會的委員、甚至演講、編教科書。劉益昌說,除了研究以外,投入「社會服務」,可以推廣考古學的理念,考古學本身具有學理性,同時可應用到不同的層面。

劉益昌開玩笑著說:「為了不被人說是米蟲,做這些社會服務會讓我覺得對國家是有貢獻的。」但南征北討全台灣從事考古研究的劉益昌,除了執行大型研究計畫、擔任各類委員會的委員外,其實所學都貢獻在考古與文化資產專業領域上。

劉益昌表示,他其實與台江沒有什麼特別的淵源,大學時期曾隨著老師前往台江區域進行考古研究;而台南市政府當初提出成立台江國家公園的構想時,劉益昌正巧擔任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的委員,再加上他從事考古研究,對台江地區有深入的瞭解,自然也就成為該推動及審核計畫的小組召集人。

台南市政府提出申請的階段,正巧劉益昌在台南作熱蘭遮城的考古研究,這個研究荷蘭人在台南留下的歷史活動,與台江有密切關係,也因此,劉益昌與地方政府有比較清楚的對話,劉益昌說:「台南市政府能夠清楚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是什麼。」

台江國家公園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這是第一個由地方政府主動提出,並與地方進行協調溝通,最後往上推動到中央政府而成立的國家公園,過程是前所未有的獨特模式,透過深入當地社區辦理相關徵詢、研討、勘查及座談等各種活動,進行反覆的溝通協調,終於與當地民眾取得共識而順利劃設。

強調台江國家公園必須重現台灣歷史感,但是對目前劃定的國家公園範圍,劉益昌指出,由於安平風景區目前並未劃入台江國家公園的範圍內,從整體歷史發展看來,似乎有點美中不足,畢竟安平在台灣歷史的發展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若要重現台灣發展的歷史場景,安平也絕對佔有舉足輕重的歷史意義;不過劉益昌也強調,未來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可以作為整合溝通單位,更積極、更有遠見地進行台江區域整體的規劃工作,讓台江國家公園能夠展現出四百年來台灣發展的悠遠歷史氛圍。

劉益昌指出,台江國家公園未來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民眾看不同的東西,而不是看相同的東西」,要用一種更全觀式的歷史角度,與現在台南縣市境內的某些當時人類活動的重要地點相互關聯,透過不同的措施,例如在公園內劃線標示,或是在現地作出歷史展示,將鄭成功的登陸地點、鄭成功的古墳、古台江岸邊等歷史資源進行重現,這些都是未來台江國家公園,必須投入經營管理,同時要與地方政府緊密合作,展現出的濃厚歷史場景感。

竹筏溪與大眾廟/童清勝攝
竹筏溪與大眾廟/童清勝攝

台江的生態保育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劉益昌強調,對他來說,台江更重要的是歷史感的重現,未來如何搭建出一個觀景台,清楚的讓參觀民眾瞭解四百年來的台灣發展,能夠一登上觀景台,就能迅速地感受到歷史感,並且融入現有的漁塭、鹽田,讓參觀者來到台江,就能深刻體認到台江歷史的發展過程,以及歷史因素是如何造成現在的生態景觀,營造出濃厚的滄海桑田之感。

台江面對的課題,將是如何結合創意與不同的方式,展現出四百年的時間歷史軸線,劉益昌指出,也許透過動畫、也許是拍紀錄片,或者是更有創意的方式,用不同的手法展現出台灣發展的歷史。

劉益昌強調,台江不是一個靜態的生態公園,而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台江才剛開始,未來的路還很長,如何以國家的力量,原樣保存已經發生過的歷史場景,台江國家公園應該要更縝密地考量,要更有自己的整體思維,深入瞭解台江成立背後的真正人文意涵,才能打造出專屬於台江特色與獨特歷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