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與濕地有約,台江國家公園國際級鮮體驗

採訪報導: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圖片提供: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去年12月28日,臺灣國家公園的發展又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第8座國家公園「台江國家公園」正式揭牌成立。這不僅是第一座由地方催生、中央接手設立的國家公園,也是首座以濕地為主題的國家公園,豐富的潟湖地質、鹽田景色、候鳥生態、歷史人文,將讓民眾領略國際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台江內海的開臺歷史風情。

根據全臺的拓墾歷史,台江內海是臺灣發展的原鄉,17世紀荷蘭人佔領臺南時,即在台江西岸成群羅列的鯤鯓沙洲興建了「熱蘭遮城」,而後鄭成功降荷結束荷蘭人統治的歷史;康熙年代,臺南在清廷對臺經營策略下更發展為全臺首府,台江國家公園的名稱就是得自於這段台江內海發展的歷史。

黃昏時刻夕陽斜照的鹽田景象非常迷人
黃昏時刻夕陽斜照的鹽田景象非常迷人
每年秋、冬季黑面琵鷺會過境台江地區
每年秋、冬季黑面琵鷺會過境台江地區

對於台江國家公園的特色,處長呂登元表示,這座以河海交界衍生出豐富濕地生態系統的國家公園,珍貴的自然資源、開臺歷史人文、養殖漁業文化、潟湖沙洲景致等,在在都能讓民眾有新的生活體驗。以珍貴的黑面琵鷺來說,這群曾文溪口的嬌客,每年10月至翌年的4、5月,都會成群結隊地到國家公園內避冬,濕地裡豐富的魚類、貝類、藻類、植物種子都是黑面琵鷺生長的良好環境,在管理處和保育人士的努力下,黑面琵鷺的數量穩定成長,也讓臺灣的保育能力躍上國際。而這個地區除了黑面琵鷺之外,每年秋、冬季節還有其他珍貴的候鳥經此南下過境,其他高蹺鴴、青足鷸、小白鷺、翠鳥、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等鳥類也在此駐足,偶爾幾隻白鷺鷥飛過,或是理毛、覓食,都是風情十足的濕地景觀。

濕地的類型千變萬化,有時是一潭泥炭沼,有時則為一淺灘,在濕地的交通移動方式,以搭乘竹筏最為方便。因為承載與安全性,呂處長說現在的竹筏多為塑膠管製的管筏,台江國家公園內潟湖地形廣泛,多數為養蚵的田地,是濕地生態探險最佳去處。搭乘膠筏來趟濕地生態之旅,沿途會經過養蚵田,靠近內海的是淺水的養殖,漁民將木柱插入水中,用鐵絲線綁著一顆顆注入蚵苗的牡蠣,掛在架上,場景壯觀。而靠外海的蚵田,因為水域較深,所以用保麗龍取代木柱,讓牡蠣漂浮在水面上,類似定置網的方式,讓民眾可以看到2種不一樣的養殖方式,也可以體驗內海和外海的探險路線。

養蚵的田地是濕地生態探險最佳去處
養蚵的田地是濕地生態探險最佳去處
由紅樹林所形成的四草綠色隧道
由紅樹林所形成的四草綠色隧道

紅樹林是濕地生態重要的一環,大量泥沙在台江國家公園的河口沿海淤積,形成沙洲、潟湖及沼澤地,也在七股的曾文溪口兩側形成一大片的紅樹林棲息地,成為珍貴的生態保護區。因為淡水、海水交會的生物繁殖,目前臺灣共有4種紅樹林植物:水筆仔、五梨跤、欖李及海茄苳,在台江國家公園裡都可發現這4種紅樹林植物的蹤跡。而這裡的紅樹林所形成的巨大綠色也令人為之驚嘆,乘著管筏穿梭其間,兩岸紅樹林覆蓋在上,彷彿置身於古老的樹林裡,更加對自然生態感到敬畏!紅樹林裡富含各種生物,彈塗魚、招潮蟹及白鷺鷥隨處可見,偶爾船隻經過,更可見大批的招潮蟹迅速移動,壯觀的畫面彷彿千軍萬馬奔騰般,讓人感受到濕地無限的生命力。

隨著氣候變遷,台江國家公園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濕地的高度平均只有0.5公尺、與海等高,台江國家公園有些區域甚至比海平面還低。改善「沙洲退後、潟湖淤積」這個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現象,是呂處長在致力推廣生態遊憩體驗外,更將積極保育的目標,以其讓更多人認識台江國家公園獨特的生態旅遊新魅力。

大片紅樹林成為台江地區的特色
大片紅樹林成為台江地區的特色
呂登元處長帶領學員體驗網仔寮汕造林活動
呂登元處長帶領學員體驗網仔寮汕造林活動

延伸閱讀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