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報導: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照片提供: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
在臺灣國家公園的解說領域中,有許多兢兢業業的解說員與志工們積極的付出他們的熱情,不求回饋、努力的想把最豐富、最精彩的國家公園相關點滴介紹給所有的民眾瞭解。為了精益求精,他們更在「2010年國家公園解說策略與願景研討會」中進行一連串的WORKSHOP工作坊討論,希望能探索出解說領域、解說人員未來的發展與挑戰,並進一步找出突破的契機。
數位改變未來 ICT驅動解說新視野在「運用資通訊科技開創未來解說新模式」的討論中,明確的點出ICT(資訊通訊科技)的概念、趨勢,及未來如何運用的方向。根據統計,在2014年時手機上網預估會超過PC的上網率。而對於目前的解說領域該如何迅速做改變,去應用到數位生活中,是國家公園的解說人員們要去思考的地方。所謂的I解說,除了要建構解說資源的知識庫外,還必須有系統、有組織的建置資料庫。另外就是要做解說平台結合解說知識庫,整合成ICT的平台。解說資源的知識庫,是由一個、一個的點(即所謂的個別主題的解說資料),包括語音、圖形、資料等等,結合成一個豐富解說點的資料。把這些資料管理、編導後,就可以將解說素材客製化。例如國家公園有數位導覽的系統、人文步道介紹等等,把這些資訊透過ICT做一個知識庫的串連,就是線的連結。而透過手機、平版電腦中使用,則是面的使用。
ICT內容可以達到客製化、即時性、廣泛性、互動性,甚至具有高穿透力,即時的觸動使用者的心。因此如果能讓解說人員學習、培育系統性的加強,相信一定更可以提升解說教育的內涵。應用ICT科技的解說媒體,可說是未來殺手級的應用。應用這些衍生的科技,除了能夠將訊息作不同面向的結合之外,更希望能夠深層的感動到遊客的心,並且讓他們更進一步的愛上國家公園。
環境學習中心 深度行銷國家公園
談到「國家公園環境學習中心願景」發展時,解說員們希望能夠針對不同對象,依照不同地方的特色,發展出各種主題。除了希望能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遊客、設計出長短不一,但要具有環境教育內涵的活動之外,也希望透過各種方法,培養關懷環境、關懷人、具有環境行動力的公民。由於目前的解說方式,是固定接受團體預約,派解說員隨行解說。解說的內容、方式有可能會因解說員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而每年舉辦數個梯次的環境教育活動,較缺乏全面性思考與規劃。在環境學習中心的概念下,希望能針對不同對象,設計不同的環境教育課程,讓參加者配合完整課程內容進行學習。而課程的內容、進行方式都經過規劃,以進行長期的推動。
環境學習中心是一種概念,以戶外環境為主要學習場域。它並非要取代現有的環境解說功能,而是要提供不同對象更具環境教育內涵的環境學習課程。由於國家公園座落在臺灣各個角落,是自然與人文資源最精華的地區,且8座國家公園各具特色,也是發展環境教育課程最佳的場域。而推動環境學習中心除了要以環境學習中心之課程規劃執行為目標進行培訓,瞭解各自國家公園資源之外,需包含環境倫理、自然哲學、美學、環境教育、環境教育課程設計等等。推動環境學習中心需有完整的規劃及執行團隊進行相關工作,建議可由處內成員加上外界環境教育專業團隊參與執行,並針對不同對象發展不同課程。這樣不但能夠推動環境教育,更能進一步達到行銷國家公園的目的。
目前所提到的新科技、新概念,所有的基礎都是來自於人。因此在討論到「解說目前面臨的困境與突破的策略與作法」時,更能讓我們進一步瞭解解說員們的想法、遇到的困境與希望的解決方式。大多數解說員除了希望能夠調整行政工作上面的比重之外,更希望能夠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經驗傳承管道。除了希望能夠建立專門的能力指標、提供學習平台與諮詢、認證之外,更希望能夠由資深解說員來認證解說員。讓他們的核心價值及專業解說知能能夠傳承下去。
對於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層面,解說員們也希望不管是對內部員工,或外部民眾應有具體的策略或步驟,持續且創造獨特保育組織文化。同時也希望「解說教育課」與「保育研究課」要有一個互動良好的交流平台,可將國家公園最新科學研究成果、進展,透過解說教育傳達給大眾,以累積國家公園的實力,避免舉辦消耗性的活動。並重新檢討國家公園在解說、環境教育的深度、廣度、寬度。更重要的是解說人員們希望未來有一個共通的平台,讓大家有共同成長的機會,也可以讓他們一起努力將解說的新視界,邁入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