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跨出生態保育的下一步 黑面琵鷺的保護

採訪報導: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照片提供: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黑面琵鷺(Black-faced Spoonbill)是目前全世界6種琵鷺中,數量最稀少的種類,大約有2,000隻。除了稀少之外,由於它是所謂護傘物種(umbrella species),只要能夠把黑面琵鷺的環境棲地保護好,連帶的也可以保護這個棲地內其他所有已知或未知的鳥類物種。正因如此,更凸顯出黑面琵鷺保育的重要性。

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
臺南 黑面琵鷺最大棲地

每年9月底開始,黑面琵鷺就會分批從遙遠的北方陸續來到臺南七股曾文溪口濕地,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天,牠們主要的度冬地在臺灣、其他度冬地還有香港和越南等地。由於台江國家公園在2009年年底才剛成立,對於黑面琵鷺的保育規劃正處於初始階段。除了開始進行黑面琵鷺的數量監測調查,並主動與台南市野鳥學會、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協會進行聯繫,希望能由台江國家公園擔任整合平台,透過與這兩個協會的通力合作,及志工們的協力調查,將主棲地的黑面琵鷺每日最大數量在網站上公布,讓民眾可以清楚的知道每天有多少黑面琵鷺在這裡棲息。

另外,也會在台江地區周邊做大型的調查,除了延續民間NGO調查的慣例瞭解黑面琵鷺的數量之外,更希望能夠透過黑面琵鷺的性狀、型態觀察,瞭解他們的健康程度,作為未來的資料調查基礎。同時,以預先透過園區保育巡察、配合荒野保護協會的淨灘活動等方式,先行清除有可能造成黑面琵鷺暴斃的東西(例如腐敗的魚群),避免他們吃到之後中毒,作為風險預防的工作。

軟硬兼施 輔導養殖為黑琵

由於今年是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第一次迎接黑面琵鷺的到來,因此除了舉辦多項活動之外,針對黑面琵鷺賞鳥亭也有進行施工;諸如相關電視牆等硬體更新等,更在第二、第三賞鳥亭中間設計連接步道,讓民眾可以在當中賞鳥。此外由管理處解說教育課同仁和志工們積極加入解說行列,以讓一般民眾可以更親近、瞭解黑面琵鷺的生態習性。

臺南之所以會成為黑面琵鷺最大的棲息地,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原因是「淺坪式虱目魚池養殖」。在七股那一帶有很多虱目魚的養殖業,由於臺南的虱目魚養殖是引進海水養殖,一般水深不會超過60公分。在過去傳統養殖型態中,每年10月漁民們會趕在寒流來之前收成,避免虱目魚在冬天凍死。在收成後,魚池底下會有一些雜魚,因為黑面琵鷺為涉禽,一般慣用嘴巴撈取魚類,這些雜魚就成了黑面琵鷺最好的食物。

但由於虱目魚養殖的產值較低,所以很多漁民逐漸改變養殖型態,也因此造成黑面琵鷺的食物來源減少。正因如此,虱目魚淺坪式養殖的產業特色對台江國家公園來說是很重要的核心價值。如何在產業輔導面上,建構一個對於黑面琵鷺友善的養殖型態,例如怎麼幫虱目魚建立一個品牌型態、或是跟居民簽約、買回承租權,甚至編列預算請漁民們來養殖,都是目前台江國家公園積極在思考、規劃的方向。

七股的濕地美景
七股的濕地美景
累積基礎 持續參與保育行列

目前每年全世界黑面琵鷺最終數量的發布是由香港觀鳥會進行,藉由進行同類調查蒐集數據,以了解越冬種群的最新情況及其分布範圍。這項全球同步普查自90年代中期展開,而2009年1月9日至11日期間,黑面琵鷺的普查總計為2,041隻(其中臺灣即占了1,104隻)。針對這樣的普查資料,目前台江國家公園除了會協助相關單位持續進行之外,未來更希望能夠先透過監測調查、掌握資料,更深入的進行黑面琵鷺習慣、行為、活動、遷移路線研究。之後再跟各國洽談進一步的合作,並積極爭取主導權。

對於黑面琵鷺的保育,在台江國家公園來說也許只是剛開始,但呂登元處長說道:「希望能夠透過黑面琵鷺與濕地保育的相關議題和國際接軌,累積我們的國際能見度與實力。」基礎建置、資料累積是很重要的一步,而棲地保護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在台江地區,我們看見許多人努力的投入保育的工作,在未來我們更希望能夠看見這個保育團隊能夠持續茁壯、成長,也讓更多人參與、加入生態保育的行列!

相關網址:香港觀鳥會

延伸閱讀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