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報導: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照片提供: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聯合國宣布2010年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且臺灣政府改造規劃中國家公園署確定即將成立的一年,我們開始去思考,在邁入新階段的下一步時,保育研究對國家公園各單位來說,具有什麼樣的意義?或是需要改採哪些策略、使用哪些轉變,來面對未來瞬息萬變的世界?才能讓保育研究不是只有閉門造車,而是和跨界共同合作,共創更好的國家公園願景。
點滴累積 創造動人的成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高。」牛頓用這段話,表達出他的成就是學習許多前人的經驗,才能在他身上累積出耀眼的科學光芒。同樣的,在本次11月25至26日的「2010國家公園保育研究人才培訓與願景研討會」中,藉由各國家公園保育研究個案的分享,也讓我們看到各管理處的努力與投入。包括墾丁國家公園春秋季過境猛禽面臨氣候變遷之因應、在ECFA影響下的養殖漁業發展如何加強黑面琵鷺保育、臺灣櫻花鉤吻鮭版圖擴張記、因應環境變遷火山環境監測之執行與規畫、以金門國家公園環境長期監測談在地居民的保育力量結合、部落巡查計畫建立夥伴關係—以東埔一鄰為例等多樣專題研討,雖然每個都是簡明扼要的報告相關的工作事項及成果,但在這10分鐘的背後,卻有許多保育人員默默的奉獻了十幾年的執著與努力,才能讓我們看到這些累積的成果。
除了保育研究之外,各國家公園也相當致力與原住民文化互動、以達到相輔相成的成效,藉由原住民在地的優勢、傳統生態智慧、與豐沛的美感、創造力,積極的互動融合,以期建造出更好的國家公園。在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原住民互動之初,他們選擇深入部落中播放原住民文化電影,並了解原住民的需求,讓原住民朋友們可以感受到國家公園的真誠與友善。慢慢的,原住民朋友們也越來越能夠認同並共同參與國家公園推動的保育活動。因此,當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的尤勞‧倚將說出他們將獵槍轉換為望遠鏡,從捕獵改成欣賞的角度,而且目前已經慢慢看見這些保育成效時,在場的許多人都感受到雪管處的用心與努力。而苗栗縣泰雅北勢群文化協進會的尤瑪‧達陸理事長更進一步提到他們致力將年輕人找回部落、認同部落、進而想一起為原住民文化努力的動力,在這樣的過程中,不但和國家公園之間有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也讓他們創造出更多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發展出現代的原住民文化新方向。
每件事情的推動,背後都有許多默默付出的夥伴。而本次的研討會更藉此表揚各國家公園「保育研究卓越貢獻」的保育人員,包括長期投入保護候鳥工作,迄今已長達20餘年的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蔡乙榮;策劃「楠溪林道地區生態資源與經營管理等研究調查工作」,讓楠梓仙溪溪谷以南一般管制區變更為生態保護區的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蘇志峰;建立自然資源資料庫、氣候資料記錄站並致力於動植物生存環境的棲地保護的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王全田;領導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站、持續執行新型流感期間生物保育措施計畫,並擔任各項環境教育生態觀察教師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朱何宗;執行國寶魚臺灣櫻花鉤吻鮭就地保育和移地保育工作長達11年,積極主導環山、南山部落成立國寶魚保育巡守隊,且連續辦理自行研究計畫8年,累積多項研究成果的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廖林彥;辦理多項綜合業務督導考核等有關保育研究業務事項,並榮獲第七屆行政院服務品質獎整體獎的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陳尚月;致力辦理東沙海洋保育教育宣導、凝聚在地海洋生態保護能量,積極推動蘭嶼海洋國家公園工作,走入部落舉辦說明會的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蔡雅如。
在研討會中,葉世文署長特別強調:「長期監測告訴我們的事情,除了整合之外,還包括跨領域的合作。例如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櫻花鉤吻鮭的養殖復育工作,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長期監測到底要怎麼樣符合我們的管理?……這些都是必須檢討的地方。在復育已經到達某一個水準時,下一個階段的重點,應是在環境保育的工作。」國家公園主要目標除物種保存、生物多樣性外,並含有部分的遊憩。而國家公園保育研究應包含「經營」&「管理」兩個層面。「經營」要有明確的方向、目標,而「管理」則必須要透過明確的策略和執行的方法達到目標。葉署長指出,目前各管理處的研究案達1,298件,其中近四分之一屬於物種研究,雖符合IUCN第II類國家公園的首要目標,惟各管理處仍然有各自的經營管理課題必須面對及研究解決方式,因此,他提出以下兩個概念作為各管理處未來保育研究的參考,一為 ”Research for Park ”,另一為“Park for Research”。”Research for Park ”是希望國家公園的保育研究成果應能為國家公園使用,並做為其經營管理及策略擬定之參考;而“Park for Research”則是希望國家公園可作為國內外學校及研究機構的場所,吸引各領域學者到國家公園研究及授課,並提供青年保育研究與科學觀察的知識平台。而在國際合作部分,葉署長提出梅花鹿復育經驗的知識輸出,以及梅花鹿復育中心完成階段性任務後,能將其功能應轉變為環境教育中心;另櫻花鉤吻鮭的復育固然重要,但請雪管處評估何時可以不需要再經由人工培育後野放,至於拆壩應該多與相關機關及上、中、下游居民溝通,召開公聽會,取得共識;而玉管處保育有成的臺灣黑熊應該更加深入研究,並積極整合特生中心、相關研究機關及國外案例之研究成果。此外,請相關管理處針對保育類生物影響民眾生計權利的部分,即早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以取得居民的信任及了解。
未來的保育研究,一定會包含整合與跨界。不管是經營管理、或是物種保存,為了適應環境變遷,一定都會需要跨領域的結合。國家公園的核心價值是滾動式管理,隨時都會檢討、評估、調整,而這些投入至少都要10年以上才能看到成效。因此,對於國家公園的所有同仁來說,除了牢記這不變的核心價值,勇敢的面對經營管理相關問題之外,更要把物種保存、生物多樣性的目標放在心中,進而改變我們的態度、我們的想法,保育才能真正擁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