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報導: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1971年《拉姆薩公約》(濕地公約)為了保護全球濕地而產生,並訂定每年2月2日為濕地日,迄今剛好滿40週年。而擁有兩座國際級濕地以及許多國家和地方級濕地的臺灣,當然也不會在這樣頗具意義的紀念日中缺席。
濕地不僅是擁有高生產力的生態系,具有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可以涵養水源、防範洪氾,附加功能相當多元。根據統計,臺灣的濕地一天可以處理24萬公噸的污水,去除5,335公斤的生化需氧量,這樣自然的生態迴圈系統,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此外,每天都可以見到的白米,其生產地水田也是濕地環境的一種,其他像筊白筍田等等,皆可歸屬為濕地。其中稻田的產值更是其他濕地的16倍以上,而根據 1997年英國《自然》雜誌評估,全球的濕地每年可產生13兆美金的價值,佔全球生態系統產值的1/2以上。可見濕地在生態、環保、生活中的重要性。
新增14處濕地 留下更多寶貴生態臺灣雖然因為非聯合國會員國,而無法加入拉姆薩公約,卻不因此忽略濕地的重要性。去年,臺灣通過「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預計從民國100年至105年陸續推動許多長程性執行項目。不僅如此,在歷經一年半的評選,臺灣今年新增了14處濕地,目前共有82處國家重要濕地,總面積56,865公頃。
有了保育計畫 還差濕地法
在臺灣,關注濕地的眼光近年開始聚焦。在「2011年濕地日記者會」中,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便回憶,「1995年時,我與幾位朋友一起發起了『民間搶救濕地白皮書』,那時臺灣濕地面臨了非常大的危機,加上沒有法源依據,導致『妾身未明』,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做。」而現在,內政部營建署推動了「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以中長期規劃讓濕地的保育計畫更完整,但還缺適當法源來讓執行更為順利。因此他殷切的期待濕地保育法能夠通過,讓臺灣濕地有加倍保障。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長洪嘉宏也認為,若濕地法未來能結合國土發展計畫和海岸法,交由單一單位統合管理,整體計畫的施行將更有效率。
環境教育法:加強濕地教育 散佈保育種子「濕地的保育要由國家的層面來執行,更要有全民的參與。」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如是說。今年6月5日即將開始施行的環境教育法,將要求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中以下學校之成員,每年要接受4小時以上的環境教育。將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種子深入各個階層和領域,讓愛護濕地的種子遍地發芽。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 中長程計畫給予全臺濕地完整照護在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中,明定了3大方向「維護濕地生態穩定及多樣性、明智利用濕地資源、重建濕地與社區文化互動與傳承」作為整體目標。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長洪嘉宏表示,未來將加強與地方的溝通和地方參與經營管理,因為在地的守護將是濕地最大的保護罩。同時還要進行對濕地的全面性研究,期望能夠更透徹瞭解濕地的價值,進而發揚其優勢,例如生態旅遊、教育功能、研究素材等等。
讓我們一起成為「拉姆薩公民」「我們常常想到一些問題,例如濕地破壞的查報如何更即時?社區要如何參與濕地守護?老師要如何更有效的使用濕地作為教材?生態旅遊如何更有趣味?所以我們想了一個最好最方便的媒介—手機。」在記者會上,分署長洪嘉宏展示即將在3月正式推出的「濕地—拉姆薩公民」手機應用程式。
「拉姆薩公民」是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的軟體,它整合了臺灣各大濕地資訊,具有守護、旅行、教育、最新消息等功能。假設在濕地看到違規行為,可以利用該軟體立刻發送舉報,程式會直接將照片和檢舉內容傳送至相關單位,並且立即建檔,最後還能在網頁上查詢舉報結果。如果是想到濕地做生態旅遊的民眾,則可以隨時利用「拉姆薩公民」來查詢濕地相關介紹和當地狀況;想要帶領學生到濕地觀察的老師,不必再攜帶一堆教具,只要利用軟體內建濕地的生物資料庫,就可以來一堂野外環境教育課。「拉姆薩公民」希望藉由日漸普及的智慧型手機,讓守護濕地、認識濕地的方式更便捷的融入民眾生活當中。
分署長洪嘉宏表示,「拉姆薩公民」將配合不同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推出各種版本。3月上架的是iPhone系統,6月和9月則是Android和Windows Mobile系統可使用的版本,歡迎大家一起來加入「拉姆薩公民」,共同守護濕地!
臺灣濕地的美麗和特別,讓許多外國旅客遠道而來只為了一睹其風采。而就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又怎能不更加懂得欣賞和保護我們珍貴的瑰寶!小小的臺灣遍佈許多濕地,在荒煙蔓草的表面下,蘊含著蓬勃的生機。它們為臺灣保留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讓臺灣的環境污染負擔降低。留住它們,更是為了未來的生態保存盡最大的一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