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氣候變遷下的河川復興運動—2011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研討會

採訪報導: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照片提供:汪靜明教授研究團隊

2011年6月11日,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研討會在臺灣師範大學盛大舉行,不僅有來自美國、日本、法國、海峽兩岸等各領域專家學者針對河川及臺灣櫻花鉤吻鮭提出了報告和見解,同時也前往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進行實地參訪,了解目前臺灣櫻花鉤吻鮭的復育情況。內政部營建署署長葉世文在致詞時表示,隨著國光石化案的退卻,大城濕地的守護成功,代表著臺灣社會開始重視所生活的環境,也代表著臺灣自然生態展露了一線曙光。

拆壩覓生路 讓棲地更適合魚群

5月底,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裡,平時管制甚嚴,一般民眾無法進入的七家灣溪裡頭,傳來陣陣隆隆的聲響,一台怪手就在溪裡頭大喇喇的施工,在臺灣櫻花鉤吻鮭的重點保護區裡頭,實在是相當罕見也難以想像的景象。

但這樣的規劃,其實是為了替臺灣櫻花鉤吻鮭找尋更多的出路。在臺灣櫻花鉤吻鮭主要分布的七家灣溪中,有兩座攔沙壩。原本用意是為了阻擋從上游沖刷而下的泥沙,但最後卻造成上下游棲地不均質,同時使臺灣櫻花鉤吻鮭繁殖時所需之淺灘及成魚棲息的深潭數量受限,使得族群的繁衍受到拘束。此外,防砂壩會使得水流變緩、水溫昇高,對於冷水性的臺灣櫻花鉤吻鮭造成不利的致命因素。防砂壩除了造成棲地毀壞外,更形成直接的阻隔,造成臺灣櫻花鉤吻族群間無法交流,使得臺灣櫻花鉤吻鮭有嚴重的近親交配的情形,因此許多學者均疾呼應該要保持七家灣溪的棲地暢通。

因為這樣的聲音,加上七家灣溪的1號壩已不堪使用,會有潰壩的疑慮,終於促成了1號壩的拆除。15公尺高的攔沙壩,即使是在經常為了保育而進行拆壩作業的美國,都是一項創舉。

內政部葉世文署長致詞
內政部葉世文署長致詞

各界學者群聚國際研討會

本研討會的主題定調為「氣候變遷下的河川復興運動—退壩還水於河‧退耕還田於林」,探討在氣候變化迥異於過去的情況下,該如何維持保衛河川的生態,同時還給臺灣櫻花鉤吻鮭一個穩定的生長環境。在會議中,雪霸5月底的七家灣溪1號壩拆除作業,也成為關注焦點。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理事長汪靜明教授也表示,1號壩的拆除作業是國內的一項創舉,將會更有助於日後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態研究。他更當場請助理出來說明,1號壩拆除後,上下游的族群分布情形。

此外,研討會分為4個主要討論面向,分別為「氣候環境變遷與河川復興運動」、「棲地改善生態評估」、「棲地復育效益評析」,以及「部落生態文化與環境教育」等議題。

河川復興 還給河川清淨的本質

隨著地球暖化的程度益加嚴重,臺灣也無法避免的深受影響。「若海平面上升1公尺,則臺灣西部的精華地段將全部淹沒在海水之中。」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汪中和研究員語重心長的說道。經濟部水利署署長楊偉甫,針對河川環境營造與生態復育,提出了研究報告以及臺灣的實際施行案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鴻源的重點則著重在受人矚目的拆壩影響上;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河川環境小組的李永展顧問更引用了國外河川整治成功的案例,來做為臺灣的借鏡。

七家灣溪1號壩,拆壩前之比較圖
七家灣溪1號壩,拆壩前之比較圖
七家灣溪1號壩,拆壩中之比較圖
七家灣溪1號壩,拆壩中之比較圖

給臺灣櫻花鉤吻鮭更多的生存空間

同時,多位教授揭示有關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研究報告,包括棲地改善和放流狀況監測,來自美國的學者也帶來國外的相關案例,讓與會者能夠了解國外已經施行的政策與成效。臺灣海洋大學副教授黃沂訓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雖然臺灣在櫻花鉤吻鮭的復育以及放流中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但往往因為天災,而將放流的魚隻沖走,將成果瞬間毀於一旦。因此未來應該要將天災的因素納入考量之中,才能達到最大的放流效益。

七家灣溪1號壩,拆壩後之比較圖
七家灣溪1號壩,拆壩後之比較圖

人與環境的互動 成為大自然的最佳夥伴

除了臺灣櫻花鉤吻鮭和牠的家鄉七家灣溪,在這些區域附近的「人」也是研討會的重點之一。環境的維護和復育,不僅僅需要學者的努力,更需要在地居民的配合與關懷。然而對當地人而言,臺灣櫻花鉤吻鮭保護區同時也是他們賴以為生的土地,在生存與保護之中,孰輕孰重?也是當局正在努力取得平衡的重點。

2011年臺灣櫻花鉤吻鮭研討會,不僅有端坐在室內,匯集各方意見的精采論點,更有將實際參訪雪霸國家公園七家灣溪1號壩體,了解棲地現況;同時也會參觀臺灣櫻花鉤吻鮭相關的保育地區,例如: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環山部落、南山部落、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讓與會者實際探勘生態環境的機會。匯集各界學者的專業研究,只為了聚集更多的力量給臺灣櫻花鉤吻鮭更好的生存環境。而臺灣櫻花鉤吻鮭的重生,也為臺灣的環境生態,帶來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