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追隨原住民的山林智慧,讓百年古道永續發展

採訪報導:程品璿
照片提供: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程品璿

原住民是漢人移居臺灣前就已定居於此的族群,而他們與土地互動所產生的歷史文化,更是重要的人文資產!在今年的史詩鉅作《賽德克.巴萊》電影中,描述了1930年代日治時期,因臺灣原住民不滿殖民統治當局的壓迫式理蕃政策,使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群起反抗,爆發了震驚島內外的「霧社事件」。在歷史大事的背後,民眾除了重新認識這個信仰彩虹的族群,也踏上日軍當年征伐原住民的步道,緬懷臺灣歷史文化。

「霧社事件」是一段沉重但真實的歷史,《賽德克.巴萊》的主角─賽德克族,主要分布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周邊地區,包括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南投縣仁愛鄉,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理蕃道路和原住民部落正受到許多民眾青睞,太管處也呼籲民眾,循著古道前進時,別忘了學習賽德克人崇敬每一個大地蘊育的生命。

循古道享受原始山林之美,亦要懷著一顆虔敬感恩的心。
循古道享受原始山林之美,亦要懷著一顆虔敬感恩的
心。
太魯閣最著名的錐麓古道,路途險峻卻美得令人屏息。
太魯閣最著名的錐麓古道,路途險峻卻美得令人屏
息。
與山林和諧共存的原住民智慧

取之於山林、用之於山林的原住民,生活週遭的一切都來自於大自然,長久以來便發展出一套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哲學與智慧。物種豐富的山林,是原住民的獵區之一,山裡的孩子們年幼時就學習狩獵技巧,就地取材製做陷阱捕捉獵物、運用知識野外求生。身為太魯閣族的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育巡查員張文德,自小就跟著部落裡的老人家上山耕種、狩獵,看到族人們只獵取夠部落裡所有人食用的數量、絕不過度捕殺,讓資源能夠被永續利用,這種對待山林的尊敬態度,正是「永續發展」的精神。

臺灣大部分的原住民都與山林有密不可分的情感,賽德克人也視大地為母親,崇敬每一個大地蘊育的生命。傳說賽德克人發源於中央山脈的白石山區,和泰雅一樣有著紋面的習俗,賽德克人也堅信,人死之後要走過彩虹橋才能回到祖靈懷抱。另外,關於原住民的傳說,太管處解說教育課的陳淑寶說,「泰雅族、太魯閣族也都有關於彩虹橋的傳說,而生活在深山裡的太魯閣族,因為對神靈的崇拜尊敬,也流傳著西利克鳥和射日英雄的神話傳說」,直到現在,「鳥卜吉凶」仍是太魯閣族的傳統習俗!

推廣生態旅遊體驗太魯閣之美

臺灣有許多古道都是日治時期因理蕃政策而修築的警備道路,這些警備道路的前身多是原住民族群之間相互往來聯絡的通道。在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影響下,勢必將帶動一股登山探尋古道的風潮,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合歡越嶺古道是昔日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的遷移路徑與交通要道,也是橫貫花蓮東西向的一條歷史人文道路。這條越嶺古道部分已被中橫公路掩蓋,解說員陳淑寶推薦遊客走一趟綠水步道、錐麓古道、蓮花池步道、大同大禮步道等景點,這些地方都保有相當完善的原住民部落史跡。

關懷原住民部落是太魯閣國家公園重點推展工作之一,生態旅遊則是可以讓民眾近距離接觸原住民文化與生態教育的連結。「藉由深度的部落文化生態旅遊,可以讓遊客更真實體驗原民文化的感動與敬愛山林的精神」,解說員陳淑寶說明太管處一直努力推廣生態旅遊,提供民眾親近自然生態的機會,借重原住民熟山林、體能佳的長處,帶領遊客了解山林生態環境,以促進生態保育的精神、達到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

綠水步道 (圖片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綠水步道 (圖片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錐麓古道 (圖片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錐麓古道 (圖片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建立人與自然、部落文化的深層體驗

隨著時間流轉,原本充滿戰略意味的道路,在國家公園的維護下,成了隱藏在山林間的優美古道。隱藏在古道背後的原住民文化,則呈現族人對於大地、生命的尊重與智慧,因為原住民族秉持著對環境的崇敬,懷著感激的心情重視自然資源,並讓資源能夠被永續利用,這些降低環境衝擊與自然保育的觀念,可說是和「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的精神相同!

戶外登山健行已經成為國人喜愛的遊憩活動之一,藉著《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民眾不但能認識原住民族的信仰、生活習性、傳統文化,在尋訪古道與部落之時,也不妨學習原住民仰賴自然資源,但也同時珍惜資源的生活哲學。不論是原住民或是遊客,對於自然環境都應該有關懷與責任,讓保育工作永續傳承。

 

延伸閱讀

原住民智慧,與自然共生

原民文化 相輔相成 - 原民文化與國家公園共生共榮的故事

從世界看太魯閣 - 部落永續發展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