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提供:太魯閣國家公園
因應鳥禽流感病毒,太管處長期監測候鳥防疫
走在國家公園的山林步道間,徐徐清風、壯闊美景令人自在愜意,偶爾傳來悅耳的鳥鳴,更是讓人嘆讚大自然的豐富寶藏。國家公園除了遊憩的功能外,最重要的就是自然保育的目標,保護生態體系和自然資源,以達永續經營使用,因應環境衝擊的影響改變,國家公園也藉由各項保育計畫和研究,讓生態永續全球接軌。「氣候暖化」是全球即將面臨的問題,這個現象將造成環境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改變,動物感染疾病及傳播風險升高就是一例。
有鑑於近年全球氣候暖化衍生的自然環境變遷問題,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自98年起,即辦理一系列「生物保育暨防疫監測」工作計畫,研擬防疫應變措施。其中,委託東華大學許育誠教授的「家禽流行性感冒(禽流感)監測計畫」,因長期執行鳥類繫放追蹤,協助採集野生鳥類樣本辦理轉送相關單位檢驗,至101年底已採集了近4.000個樣本送檢,檢測結果顯示禽流感病毒皆為陰性,民眾皆可安心入園。
檢測結果安全,防疫工作轉入常態化管理
地球暖化對生物影響甚鉅,疾病也可能因氣候改變而擴大傳染,有鑑於溫室效應造成的棲地劣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原冰封病毒源可能藉由候鳥遷移,疾病傳播風險升高等,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針對推行計畫委請專家,進行調查監測以期累積專業知識,防範疫情並加強流行病學研究調查。今年3至4月,中國傳出H7N9禽流感疫情,臺灣是許多候鳥過冬棲息的中繼站及庇護所,自然提高戒備和防疫工作。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內海拔落差極大,繁複且歧異度甚大的生態系,棲息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許育誠教授的研究團隊定期定點進行鳥類繫放,收集鳥類的組織樣本,檢測結果均正常,禽流感風險暫趨緩。
為因應全球暖化及環境變遷等趨勢,葉前署長世文提出「把國家公園當成全球暖化在地證據的科學基地,鼓勵同仁長期調查、監測天候及物候的資訊」理念,期以共同保護臺灣珍貴稀有物種。自98年起,提出生物保育措施暨自辦監測計畫,並配合管理處委託辦理「代表性生態系經營管理計畫」。許育誠教授研究團隊執行野外調查工作時,太管處的保育課同仁和志工也隨行採集鳥類檢體,並送至相關防疫單位,進行疾病監測,也讓防疫工作轉入常態化管理。
鳥類繫放成績顯著,累積重要生物資料庫
許育誠教授的鳥類繫放以霧網捕捉,定期在崇德、蓮花池山區、西寶(農場)、洛韶、合歡山區等地區進行調查工作,捕捉到的個體需紀錄捕獲日期和地點、進行各項形值測量等,操作項目的個體立即於原地野放。太管處配合研究團隊於鳥類捕捉繫放時,進行檢體採集,特別是於秋冬季候鳥遷移季節時進行,加強採樣,以防範禽流感之境外移入。藉由繫放可以瞭解鳥類的遷移路徑和時間、族群數量的長期變動、觀察個體的行為,是鳥類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
長期且固定的鳥類繫放資料,更是目前探討氣候變遷對生物影響的重要資料來源,這些資料將更能增進對園區鳥類多樣性的瞭解,並提供各項鳥類研究所需的材料。自民國98年起,許教授即開始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內進行鳥類繫放工作,經過近3年的時間,已經累積了數百筆回收記錄,共紀錄留鳥115種、候鳥55種。其中,也包含2筆新紀錄物種,這些資料將更能增進對園區鳥類多樣性的瞭解。今102年持續進行相關監測工作,針對禽流感的部分,4月份候鳥北返離臺,判斷風險已相對趨緩。未來太管處仍持續加強監測,相關成果將於「2013年動物行為暨生態學研討會」發表。
事前防範與正確宣導,落實生態教育
太魯閣國家公園由低海拔到3,000多公尺的高海拔山區,氣候從熱帶、亞熱帶的闊葉林到溫帶的針、闊葉林混生林相,以及高海拔的寒帶植被,動植物生態十分豐富。透過一系列「生物保育暨防疫監測」工作計畫,管理處的同仁也表示,對於鳥類的知識、訊息,都是透過資料和文獻得知,實際跟著許教授的團隊到鳥類繫放現場,才發現還有許多是書籍上沒記載的。太魯閣國家公園除了介紹園區類的動植物生態,也宣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針對今年的禽流感疫情,太管處也全面戒備禽流感的防疫工作,遊客入園時,工作人員及志工都會宣傳教導民眾正確的保育觀念,愛護鳥類的棲地環境並且不要碰觸野鳥。未來太管處也將持續進行繫放工作、累積資訊,作為基礎研究的重要分析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