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第18屆海峽兩岸國家公園暨自然保護區研討會

採訪報導:臺灣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程品璿
照片提供:海洋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

保育大事紀,第18屆海峽兩岸國家公園暨自然保護區研討會

美國是全世界第一個設立國家公園的國家,自1872年,黃石國家公園成立之後,「國家公園」已經成為一種為保育人文及自然環境而劃定的區域之代名詞,而且具有保育生態及史蹟維護等功能。其境內自然風情各異,欣欣向榮的萬物和景觀吸引遊人造訪,讚嘆珍稀的野生動植物和型態殊異的地貌。臺灣的國家公園發展歷史,因為環保意識覺醒而促使公布實施《國家公園法》,至1984年,第一座墾丁國家公園設立,之後相繼成立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台江國家公園;並根據《國家公園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於2011年12月增設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國家公園成立至今,逐漸累積管理經營策略和生物資料庫等資源成果,不論是建構未來的願景與思維,永續性發展是最終的目標。各國家公園經常舉行國際交流和學術研討活動,吸收國際間的優良國家公園暨保護區管理案例,今年舉行的「第18屆海峽兩岸國家公園暨自然保護區研討會」,各國家公園管理處和學者專家們就兩岸的共同議題,分享目前各地區生態保育的問題,建立交流的平台。


體系大不同,建構生態保育交流平台

臺灣目前共設有8座國家公園、1座國家自然公園和4座都會公園,展現多元的人文風貌和自然資源;中國大陸的保護區系統並沒有所謂的國家公園,而最早由雲南省以自然屬性較強的「風景名勝區」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與「國家公園」相對應,例如普達措國家公園;其他層級的保護地包括以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為名。從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設立起,世界各國也陸續依自有的風土民情和資源現況,成立不同特色的國家公園。邁向第18屆的海峽兩岸國家公園暨自然保護區研討會,今年以「保護區經營管理及發展策略」、「環境教育與社區培力之推展」為主題,分享各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動的經驗。

我國的國家公園發展雖相較於美國、加拿大或鄰近的日本要晚得多,但經過許多專家學者和國家公園從業人員的努力,成績斐然。透過國家公園的設置,我國的保育工作漸獲得國際肯定,發展至今,也建立了一套國家公園制度,民眾進入國家公園,也懂得環境保護、對設置國家公園的觀念有使命責任。目前,國家公園將繼續提升生態旅遊發展,藉由步道解說、主題之旅等,結合周邊經濟發展,逐步落實國家公園永續經營管理。

 

許代理署長致詞
許代理署長致詞
研討會論文發表
研討會論文發表

兩岸交流平台,增進國家公園管理經驗

海峽兩岸的生物由於地緣關係有許多相似性,例如:黑面琵鷺的遷徙路線和棲息地,加上文化和歷史背景,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徐國士先生是促進海峽兩岸國家公園暨保護區交流的重要推手,經由國際保育聯盟/世界保護區委員會(IUCN/WCPA)、保育團體及相關專家學者的推動,於1994年在大陸召開首屆兩岸國家公園暨保護區研討會,開始兩岸交流平台。而近年來,全球環境變遷因素造成物種、棲地、生態體系逐漸改變,增進兩岸生態保育的研究,有助於因應對國家公園暨自然保護區的經營之衝擊。

臺灣的網際發達,有鑑於全球行動科技運用普及,各國家公園已結合ICT創新應用服務系統,尤其是因應智慧型手機而開發的APP行動應用程式,讓遊客在參觀國家公園時能盡情瀏覽體驗國家公園的生態之美。今年也分享交流這項服務的經驗成果,大陸代表團覺得非常有趣,另還有志工服務推廣、部落巡查計畫、生態旅遊夥伴關係等。針對臺灣與中國大陸之自然生態相關議題,發表了數篇專題論文報告,期以透過兩岸專家學者的經驗分享,共同為維護生態保育努力。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同仁演講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同仁演講
陽明山國家公園現地參訪
陽明山國家公園現地參訪


系統化發展,邁向永續經營管理目標

透過一年一度的「海峽兩岸國家公園暨自然保護區研討會」,輪流至臺灣和中國大陸參加該活動,實地走訪學習與觀摩兩岸對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解說保育以及服務品質,交流成果也累積了管理協調機制、經驗分享,以及促進自然保育的學術交流等。「建構臺灣國家公園未來的願景與長期經營管理的策略」是研討會的目標,兩岸保育不同的施政方針及措施都有值得借鏡的優點,藉由實務經驗分享,讓臺灣國家公園經營管理更宏觀、朝永續發展邁進。

兩岸研討會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兩岸研討會與會人員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