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太魯閣的山中傳奇:西寶聚落產業轉型邁向有機生態村

採訪報導:臺灣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鄭宇軒

照片提供: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近年來臺灣社會提倡健康有機生活,友善耕作崛起,民眾越來越注重健康,你知道嗎?太魯閣國家公園早在4年前就在西寶部落推行有機農業,且是臺灣第1座推行有機生態村的國家公園。西寶位於立霧溪流域的高位河階,海拔約915公尺,當年為了提供中橫公路築路人飲食所需的蔬菜而成立西寶農場,公路完工後,築路人在這裡定居,以農耕為生,長期採行慣行農法,但農藥卻壟罩整個村落,危及自身的健康。

西寶聚落轉變的契機

轉變的契機來臨,當時行政院為配合國際生態旅遊年,推出「生態旅遊白皮書」,太魯閣國家公園被列為生態旅遊的示範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太管處)提出生態旅遊行動計畫綱要與具體作為,希望藉由社區參與生態旅遊,建立夥伴關係。但一開始沒有這麼容易,遊客到西寶聚落聞到空氣中的農藥味,立刻反應這裡適合發展生態旅遊嗎?

太管處下定決心從頭開始規劃,93年委託李光中老師進行《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及大禮大同社區生態旅遊行動計畫之研究》,從經營中橫沿線聚落及太魯閣閣口周邊原住民聚落關係開始,重視生態旅遊所涉及的「生產(經濟)」、「生活(社會)」和「生態(環境)」三項目標,長期以來,國家公園管理處首重生態保育,社區居民則首重生活和生計,造成雙方溝通不良。

知道問題所在,太管處準備循序漸進逐一解決問題。

94年太管處續委託林晏州教授進行《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生態旅遊整體規劃研究》,提出西寶聚落因交通條件便利、恰到好處的氣候與環境條件,是發展生態旅遊村的有利條件,該報告書規劃出西寶的空間發展藍圖。後續並陸續與西寶國小、社區辦理植物染研習、生態旅遊電影論壇,帶領志工參與社區的人文歷史口述歷史調查與影像紀錄等軟性培力。培力活動逐漸開拓西寶居民的視野,種下發展生態旅遊的種子。

發展生態旅遊之路困難重重

經過馬拉松式的努力,太管處邀請東華大學吳宗瓊老師到西寶聚落視察、了解環境,吳老師先前在阿里山達邦部落進行生態旅遊的產業規劃,耕耘長達5年,成果斐然,經由她的建議,請慈心基金會至西寶現地瞭解與評估,希望透過專業技術,協助西寶聚落農業轉型為有機農業,促成土地健康、產物健康,最後不僅達到「人」的健康,也可以順利推廣生態旅遊。

隨後太管處提出《西寶及鄰近地區聚落產業輕型培力創新經營與品質行銷行動計畫》,並由慈心基金會承攬。計畫推行之初處處碰壁,由於西寶聚落人口非常稀少,居民在山上各自耕作,社區意識並不強烈,對於有機農業沒有共識,加上有機生態需要大量人力,西寶聚落稀少的人口是個阻力。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一度沒有自信可以推行有機農業,幸好基金會有強大的志工群做為後盾,每周到上山訪視,從一開始沒有居民願意參與,至今推廣到新白楊及洛韶地區,慈心基金會的耐心與持續不懈的努力,不僅感動居民,也成為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民眾中間的潤滑劑。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從75年底成立後,因為土地利用的限制,長時間與當地居民處於緊張關係,不管是房屋改建限制、坡地耕種涉及水土保持法,這些基於環境保護的法令,使得當地住民感到不便,誤會累積久了,對管理單位產生不諒解。

也因此剛開始太管處推動生態旅遊時,當地居民多存在質疑的態度,慈心基金會與太管處一步步以行動說服居民,不管是生產技術還是銷路問題,盡心盡力幫忙找管道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慈心基金會旗下的里仁有機商店,熱心收購被菜蟲咬的有機蔬菜。對西寶聚落來說,轉作有機農業,用負責任的態度思考:對土地使用、生產者、消費者都好的方式,不是物質習慣的改變,而是觀念上要徹底轉變。

有機生態的種子逐漸發芽及成長

西寶聚落產業逐步轉型,經一年持續不輟的努力,聚落居民已逐漸凝聚共識,從2農戶開始採有機農法耕作,至今推廣為7戶農戶加入,發展有機耕作的理念和生態觀光發展的精神,貫徹由住民扮演生態旅遊的啟動者、參與者及執行者的理念。

太管處為西寶聚落的生態旅遊深耕多年,不僅秉持以行動關懷農民,邀請專家協助生態旅遊資源調查,做為發展生態旅遊的規劃資源,歷經長時間的努力,至今終於看見所有人一同努力的成果。

太管處表示,接下來將繼續推動園區聚落產業轉型,持續推廣生態旅遊,繼續協助社區完善流程規劃、訓練導覽解說志工、逐步落實空間規劃,突破法令的限制調整在地居民的居住環境,提升產業升級、發展社區特色與優質品牌,未來將朝有機生態村的方向邁進,更期望西寶聚落的產業轉型成功,提供臺灣其他聚落發展特色產業的學習典範。

民眾參觀西寶有機農場 西寶有機農場-高麗菜園
民眾參觀西寶有機農場 西寶有機農場-高麗菜園
洛韶山村有機水蜜桃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理西寶巡禮活動
洛韶山村有機水蜜桃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理西寶巡禮活動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