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暨環境教育中心落成,海洋生態研究邁向新里程碑

採訪報導:臺灣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邱心淳

照片提供: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

在前(311)期的電子報主題報導中,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海管處)和我們分享了一個令人喜悅的訊息,即是第9座「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的設立,又傳來令人振奮的訊息,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暨環境教育中心即將11月下旬落成,此研究站建置有助於建立海洋國際研究平台,促進維護生物多樣性,並透過海洋研究站建構國際跨域合作模式,積極推動東沙成為南海海洋保育研究重鎮。

身為海島子民,如不了解海洋,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本期特別訪問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主持人-宋克義教授,分享位於「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現階段的研究發現與保育成果,宋教授專長於底棲生物、珊瑚礁生物學及族群生物學的研究,近年來執行過多次東沙海域的計畫研究,以他長年的經驗和專業的觀點,提供國人廣闊的海洋知識。

依據宋教授研究團隊的調查,東沙島附近海域受到的破壞,大多來自其他的國家,倘偌借重國際研究組織駐島觀測,對東沙島的保護應有幫助,因此海管處為推動南海生態保育與人文資產保存,與國科會、國立中山大學在2012年共同成立「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暨環境教育中心」,並簽署「締結合作夥伴關係協議書」。東沙島離臺灣本島高雄市有240浬之遙,海管處克服偏遠外島施工不易、招商困難等窘境,活化再利用東沙島上既有的建物以「綠建築」及「節能減碳」理念,整建為國際級的海洋研究中心,強化海洋環境研究效能,提供國內外學術單位進行各項學術研究,培育海洋學術研究專業人才,並進一步發展以東沙為主軸的前瞻研究,期能增進國際間對南海珊瑚礁生態資源的瞭解,彰顯我國保育海洋資源之努力和成果。

研究站暨環境教育中心建築體本身為兩層空間,1層以實驗室空間、大廳、圖書及閱覽區為主,2層為住宿空間、交誼廳,附屬空間於1層設有潛水器材室、工作室、值班室、緊急發電機房,2層設有被服間、衛星天線設備機房等。目前東沙島上有常駐研究人員,提供乾淨的環境才能專心的投入研究,未來研究發展規劃,短期以執行東沙珊瑚礁復育及相關海洋生態研究為主;中期可提供給國內外大學及研究機構進行海洋環境或生態的教學研究與實習;長程以延伸發展短期學程之海洋環境教育活動為目標。

1樓室內實驗室
1樓室內實驗室

東沙「海草床」研究位全球領先之列

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東沙有珊瑚礁的保育,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令人驚豔的嗎?宋教授告訴我們,其實東沙最主要的兩大景觀就是「環礁」和「海草床」,在保育的重要程度上都是不容小覷的,東沙的海草床分布約有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範圍,在許多熱帶地區也有海草床的出現,但數量還不適於研究用,以臺灣來說,目前足以做研究的地區,非東沙莫屬了,這裡的量、值都足夠,過去東沙海草床研究,是靠研究人員以潛水抽樣的方式,隨機抽樣看海草床在研究期間內的變化,和現在的大規模研究相比,是較沒效率且低說服力的,且這樣的研究在其他地方目前並未發表,因為該領域的專業、技術和場域都有一定的限制,近年來我們從陸海空3方面,進行多層次的研究,例如使用衛星,從衛星顯示的顏色中分辨出海草床的位置,再進一步地確認海草品種及狀況,東沙以國家公園為窗口,結合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和海巡單位,不只研究環礁,更將海草床加入研究範疇,目前已有初步的結果了,相信很快就會呈現給國人共享。

東沙復育成果斐然!

東沙島上現階段有3位常駐島上的研究人員,分別進行不同的東沙相關研究,宋教授平時為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不僅僅是在課堂傳授知識,更利用暑假期間帶領進行專案研究的研究生登上東沙島,進行東沙的「環礁研究」課程。目前宋教授持續投入藻食性生物的復育計畫,包含硨磲貝的復育,在東沙的調查中每一平方公里大約只有1-2隻,是東沙海洋環境的指標保育物種,海研站配合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做種苗採集,再寄送到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進行繁殖與種苗培育,由宋教授研究團隊進行生殖生理與成長等研究,並等成長至較大體型後,回運東沙進行放流。102年度共培育出萬餘顆種苗,並於103年春季開始回運東沙並進行放流,數量約六千餘顆,目前亦有數萬顆硨磲種苗進行培育,預定將在104年送回東沙放流。另針對其他品種數量不足或繁殖期不對的課題,持續努力進行復育工作中。

在全球暖化的效應下,東沙遭受環境衝擊因應之道

近年來最嚴重的就是97-98年時的「全球珊瑚礁白化」,東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98年研究團隊發現軸孔珊瑚礁骨頭碎片,因為珊瑚礁無法適應高水溫而死亡,那時約1-2平方公里不幸白化了,但不是所有品種都無法適應,有些物種依然沒事,相信這也會牽動魚類和藻類的改變;海平面上升時,東沙環礁島是否會沉入海底?有研究顯示不見得,因為東沙環礁島是由海沙形成,而沙源多是由颱風打上岸留下的,海沙是動態的和石灰岩不同,東沙島會隨環境改變,因此有些島可能會隨環境移動,有些島可能不會,但研究發現東沙島具備島隨水面上升的條件,最大的原因即因沙從海來;絕多數的海洋生物在幼年時有漂流期,東沙的硨磲貝在澎湖也能看到,是由於水的流通性,只要有一地做好保育,其他地方也會有連帶效應,國家公園的存在是必要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就扮演了重要的種源庫及預防災害的角色。

國際與東沙接軌

近年來海洋酸化的議題日益嚴重,已有許多科學家在研究海洋酸化是否對珊瑚礁有影響,然而研究團隊發現南海的海洋酸度高於全球平均,這是南海的特色,我們也向國外借鏡,了解國際間對海洋酸化的看法及做法。

除此之外我國學者更結合外國學者做共同研究,例如宋教授偕同俄國的KONSTANTN 教授進行登島研究,觀察東沙島邊的環礁生態是否與其他島的生態系統有所不同,並預定至島邊與環礁內之塊礁進行水下觀察。國際合作這樣的例子不只有一次,當然國內的研究也是不勝枚舉的,前面提過有海草床、珊瑚礁、海洋生物等,各種不同面相的研究,光是這樣還是不夠的。

海管處在今(103)年6月舉辦關於亞太珊瑚礁的國際研討會,會議上各國均有共同目標,就是保育珊瑚礁,在國際上許多珊瑚礁是具主權爭議的,而科學家重視是保育研究,有了國家公園的支持,相信位於南海的東沙海洋研究站將會更有發展,並藉由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暨環境教育中心落成,除向亞太周邊國家展示保育成果,也希望透過持續的國際合作,讓東沙環礁成為亞太珊瑚礁面對海洋變遷衝擊與反應等研究的重鎮,歡迎國人一同關注東沙的研究成果。

東沙環礁海草床 東沙國家公園-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內設海洋保育研究實驗室
東沙環礁海草床 東沙國家公園-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內設海洋保育研究實驗室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