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坔生方舟– 2016國際濕地大會

作者:黃于珍
圖片:黃于珍

特別感謝: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

颱風來臨前夕,2016國際濕地大會在豔陽高照的天空下拉開序幕。

2008年,臺灣與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簽署了「亞洲濕地台北宣言」,及區域策略行動計畫(RSPA)合作備忘錄。今年2016國際濕地大會上,「坔生方舟」乘載著從2008年亞洲濕地大會帶來的決心與近年來的復育成果,分別與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將合作備忘錄更新為「2016-2022年濕地保育合作備忘錄」,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簽訂「濕地保育合作備忘錄」,不僅讓臺灣航向國際,更落實我國濕地保育的目標。

營建署許文龍署長與SWS、WWF香港分會簽訂濕地保育合作備忘錄。
營建署許文龍署長與SWS、WWF香港分會簽訂濕地保育合作備忘錄。

啟航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擔任本次活動的顧問,並解釋活動的起源及目的,「這次會議除了延續2008年的亞洲濕地臺北宣言外,也宣示了推展國土計畫的決心,更因為國土三法(國土計畫法、海岸管理法、濕地保育法)的到位,讓濕地保育的推動更有力量、更具備法源基礎。除延續與國際接軌外,更因結合內政部營建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經濟部水利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等六個單位,簽署『濕地保育部會合作協議』,讓本次大會更具意義,代表著濕地保育不再是單一政府機關的責任。」

2016濕地大會與會嘉賓的出席,讓本次大會更具意義。
2016濕地大會與會嘉賓的出席,讓本次大會更具意義。

「我認為,這次主題『坔生方舟』說明了濕地與人為一體,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與濕地共處,尋找利用及保育的平衡。」大會顧問林幸助教授說出對主題的看法,「美國北達科達州立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Dr. Marinus Otte有在演講中提到,復育的濕地無法100%復原自然濕地的功能,因此開發與否需更謹慎、並依據科學數據做決定。」

接軌

「臺灣位於亞太濕地鏈的必經位置,尤其每年有三分之二的黑面琵鷺在臺灣過冬。」林教授說「而濕地所提供的生態系服務,包含氣候調節、滯洪防災、水質淨化,其淨化水質之重要性,更可以說是地球之腎。」

也因為臺灣濕地是東南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樞紐,濕地的保護、復育更應被重視,並藉助其他國家的復育案例與技術,拓展我國環境外交,與國際接軌。

拓展

本次國際濕地大會不僅在國際濕地研討會上開放學術舞台,更規劃戶外濕地參訪與9月24、25日假花博園區辦理濕地創意市集嘉年華會,展示友善環境產品品牌,例如台江黑琵牌,讓一般民眾可以更親近濕地保育議題。近年來,濕地保育面臨一些仰賴濕地維生的民眾反對,誤認為濕地保育為禁止利用。而嘉年華會正可以展現與濕地共生的產業特色,並讓民眾瞭解「共生才能永續」,進而化解民眾對濕地保育的誤解。

在本次大會眾多邀請的演講,林教授特別推薦李成業教授所演講的,「可以讓政府相關單位及民眾瞭解到,復育及保護濕地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即是與居民溝通,讓以濕地維生的民眾瞭解『共生與永續利用』的重要性,並提升參與意識;對政府部門而言,濕地的經營管理需要科學依據,推動改善計畫。有一些早期的計畫,缺乏瞭解數據科學基礎,可能因為缺乏必要水文條件而失敗、也可能出現單一物種的情況,造成其他生態系統的問題。」

本次大會讓國內關鍵部會參與學術論文發表,並進行座談與討論,可說是拓展了橫向及縱向的交流,也為未來的濕地保育翻開新的一頁。

領航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會長Gillian T. Davies在開幕時,提到亞洲國家中,只有臺灣與韓國為濕地保育制定規章,而臺灣也在多所大學都有濕地等環境科學的課程。在她於臺灣旅行之時,近年一些瀕危的物種,像是黑面琵鷺、水雉等,都有了更大的棲息地面積,臺灣對於濕地復育的結果是看得見的。

Wetlands總編輯Marinus Otte亦在演講的最後說到,臺灣十分有潛力成為濕地保護的領導者。即使臺灣未加入《拉姆薩公約》簽約國之列,但已成功推動濕地保育法並評選重要濕地,若臺灣能依照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分類,便能成為世界上的濕地專家。

臺灣,在濕地保育議題上扮演著極重要角色的轉運點。由於臺灣西部海岸濕地位於亞洲與太平洋間,雁鴨、鷸、鴴與黑面琵鷺等鳥類遷徙的路徑上,臺灣所具有的區域影響力,便牽動著亞太濕地鏈的設置,成為候鳥遷徙的生命線。

2016國際濕地大會在臺灣,讓我們乘載著「諾亞方舟」的精神及島嶼的生命,航向國際濕地保育的新扉頁。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