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昱
圖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特別感謝: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孫麗珠課長
發源自奇萊北峰與合歡山的立霧溪,在海拔高度落差之下,刻蝕出太魯閣深厚的峽谷地形。千百年來,這裡是臺灣史前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原住民部落生活的所在。為了維護、保育地方的人文及自然生態資源、並且對太魯閣地區進行更有效率的經營管理,政府於1986年正式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解說教育推廣和維護人文自然環境的相關工作。
2002年起,太魯閣國家公園開始以更有創意的方式,結合活動推廣國家公園創新遊憩體驗。其中,一年一度的「太魯閣峽谷音樂節」可以說是國家公園中最為重要的活動之一。舉辦至今超過10年,累積眾多樂迷,「太魯閣國家公園」不只刺激觀光,也帶動提升地方的藝文發展。2016年,適逢太魯閣國家公園已經成立滿三十年,國家公園管理處也將透過今年的音樂節活動,進行特別的紀念。
樂音與峽谷的環境劇場
「太魯閣的峽谷地形,其實是一個能夠產生良好共鳴的音場。」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的孫麗珠課長說道。2002年起,在當時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的支持、以及音樂愛好人士的提議下,開始了這場戶外的音樂展演活動。在第一年時,音樂節委託臺灣極富巧思的大提琴家張正傑老師規劃設計;張老師除了準備西方的古典音樂,也邀請到原住民的音樂團體。原本只是一個嘗試性的想法,卻意外獲得全台國人的熱烈響應,也讓如此特別的活動,成為國家公園中的年度大事。
與其說太魯閣峽谷音樂節是將音樂廳搬到戶外,不如說是一場音樂與大自然共演的環境劇場。當樂音在峽谷中飄蕩的同時,也和外在共成為天地間的一部份。感受自然與音樂的互動,或許才是太魯閣峽谷音樂節之所以迷人之處。「我們希望讓觀眾可以去體會空間和音樂的美好。」孫課長表示,在大自然的環繞中,音樂的聲音會和峽谷產生共鳴,甚至會有天然的蟲鳴鳥叫聲,產生特別的聲音和觀賞經驗。此外,為了能夠結合太魯閣當地的人文特色,國家公園每年都會邀請原住民的歌手來此演出,希望聽眾也能藉著聲音感受到當地的人文風情。
克服萬難 營造自然氛圍
為了讓觀眾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演出活動,國家公園管理處背後其實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難題。「音樂節舉辦的十月,正好是秋颱容易侵襲臺灣的時節。」孫課長表示,為了讓音樂節可以順利舉辦,國家公園管理處必須要顧及表演者和觀眾的安全。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2006年。」孫課長分享到,當時的太魯閣峽谷音樂節決定以立霧溪河床上的沙丘作為舞台,因此必須搭建讓表演者可以過溪的便橋。沒想到,就在演出的前幾天正巧遇到颱風來襲,使得立霧溪水暴漲,讓本來想要搭建的便橋無法施工。為了解決這樣的困難,國家公園管理處全員出動,將工作人員繫於粗繩,又將繩索固定於溪水兩岸,以此形成「人橋」;而後,工作人員再慢慢的將演出者扛背至演出地點,才讓演出順利完成。在這中間的過程中,管理處憑著對於立霧溪的了解,以專業成功克服困難,也讓所有工作人員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立霧溪的經驗之外,太魯閣峽谷音樂節也曾經選在清水斷崖所在的沙灘上演出。同樣是遇到颱風的來襲,讓本來演出的場地堆滿了漂流木。演出日子就在眼前,漂流木的清運工作顯得緩不濟急。國家公園管理處因此決定,只清除可能影響演出、或者外型較為危險的漂流木,剩下的漂流木,就當作天然的觀眾席,讓觀眾可以坐在漂流木上,體會大自然、音樂、與環境的互動,令人印象深刻。
挖掘在地的「原」音
適逢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三十週年,這次音樂節的主題訂為「峽谷原音、守護山林」。除了山林與「三零」諧音之外,更重要的,是去挖掘屬於在地的「原」音。在今年的節目安排中,主辦單位也特別邀請了太魯閣族、阿美族、以及布農族的歌手與表演團隊。不管是以現代搖滾、兒童合唱、還是古典演奏,希望能夠用多樣的聲音,來傳遞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旖麗風情。
「歡迎大家一起來感受太魯閣的美麗。」孫課長表示,歷年的太魯閣峽谷音樂節都以天為幕、以地為蓆,民眾可以自備坐墊,舒適的享受表演。管理處也將安排接駁車,載送聽眾往返新城火車站與國家公園。交通與加開班車詳細資訊,都會在官方臉書上公佈。太魯閣峽谷音樂節不只要大家聽得盡興,也要玩得平安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