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許萓琁
圖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工作坊教師張菁砡
這是一群很特別的參與者,一踏進草地紛紛脫鞋朝聖,赤腳感受空氣與土壤的芬芳氣息,即便會被大雨淋得溼答答,依然堅持待在戶外天幕下會比室內教室好,儘管晴天有明媚燦爛的陽光照耀,但雨天亦吐露舒緩寧靜的氛圍,無論晴雨都要使用對環境最小干擾的方式,盡情享受自然世界的美好。
這群喜愛親近自然的人們出現在長年致力推廣環境教育的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陽管處),與中華民國宇愛光養生協會(以下簡稱宇愛光協會)合辦的 2017年「共享自然.珍愛世界」初階與進階工作坊報到處,等不及馬上體驗環境教育的重要流派--「心流學習法」(Flow Learning)。
透過遊戲忘我 充分吸收學習
心流(Flow)指的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的時刻,個人將體會到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心流學習法顧名思義即是運用體驗自然的活動,讓參與者的心智達到忘我程度,進而達成學習效益。
倡導心流學習法,創辦全球分享自然學會 (Sharing Nature Worldwide)的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rnell) 是聞名國際的自然教育作家,1984年出版首作《與孩子分享自然》隨即在世界各地激盪起自然教育革命的猛烈火花,之後出版多本著作皆廣獲好評,更是國內實行環境教育活動不可或缺的參考用書。這套約瑟夫˙柯內爾建構的戶外學習策略-心流學習法,更被美國國家公園署評定為5大推薦學習理論之一,並引發日後美國國會通過「讓兒童走出戶外」的立法活動。
提起學習方法,約瑟夫˙柯內爾坦言,一般制式學習的過程僅能保留3%-5%的學習成果,然而心流學習法的活動著重激發玩心與創造探索動機的設計,參與者透過沉浸遊戲過程中的喜悅感受,不必刻意記住什麼,卻已充分吸收所有相關知識。
約瑟夫˙柯內爾於工作坊現場示範「鼻子遊戲」,由引導者依序說出某種動物的8大特徵,過程中自認猜到的人將食指放在鼻子上代表已知。這便是利用有趣的遊戲連結,讓參與者專注汲取動物相關訊息,比起教條式傳授該動物的8大特徵知識,此款遊戲效果顯然要好得多。
心流學習法 彈性運用的4大階段
一般而言,心流學習法分為4大階段,每階段皆有相對應的體驗活動,通常階段1至階段4依序進行即可,但引導員可依照當日團體動能狀況,進行因時制宜的活動調整安排。帶領團隊實行心流學習法的體驗活動,不只參與者獲益良多,對引導員而言亦是場調適內心,並與團體精神共振的精彩旅程。
階段1: 喚醒熱情: 缺乏熱情的人所學有限,且無法獲得有意義的自然經驗。但這裡的熱情不是指開心跳來跳去的興奮狀態,而是個人與興趣及覺察的強烈湧現時刻。喚醒熱情的遊戲使學習變得有趣且具有指導性及體驗性,並能在教師、學生及學習目標間建立良好關係。
階段2: 培養專注: 學習需要專注,僅有熱情還不夠。散亂的思緒會使我們無法對大自然或任何事物保持積極的覺察。培養專注的活動使學員開始留意並且接收大自然的訊息。
階段3: 直接體驗: 沉浸於大自然中的經驗,能使學員與大自然的某個面向產生深層連結。直接體驗的活動是以學員的熱情與接收能力的直觀經驗為基礎,通常是安靜且深具意義的活動。
階段4: 分享啟發: 透過反思及與他人分享,可強化並釐清個人經驗。分享啟發的活動會創造一股完整感,以及擁抱崇高思想的振奮氛圍。
睽違14年第4度來臺 柯內爾親自帶領工作坊
今(106)年陽管處與宇愛光協會合辦2017年「共享自然.珍愛世界」2階段工作坊,邀請國內對體驗自然有興趣的民眾或教育工作者前來進行深度接觸,不藏私分享在地化環境教育的推動經驗。
初階工作坊共有3場次,3月26日~27日和4月30日~5月1日由荒野協會前台北分會長現東吳大學講師張菁砡,及荒野親子團活動引導員洪佩玉帶領,4月23日~24日則由一石全人教育戶外學校總顧問林耀國,及環保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環境教育講師林純如引導,參與者反應熱烈,獲得十分良好的評價。
6月3~4日及 6月6~7日 2場進階工作坊,則由睽違14年第4度來臺的約瑟夫˙柯內爾,親自帶領上午時段演說及示範活動,下午則除了初階工作坊主導老師:林耀國老師及張菁砡老師外,另有涂大芳體驗自然中心創始人涂淑芳與陽管處資深解說員蕭淑碧,共同分組帶領活動。每場工作坊現場聚集了60-7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環境教育工作者,專注愉快地參與活動,積極交流彼此的教學及生活體悟。
2階段的工作坊安排了許多約瑟夫˙柯內爾著名的體驗自然遊戲,例如運用20個人分別扮演樹木一部分,共同齊心打造一棵樹。參與者發覺自己將以全新角度感知一棵樹木的生命力與適應環境的艱韌性。或者,分組在樹林裡靜走,沉澱心思聆聽周圍,在每一個聲音與動作中感受自己的存在,直覺體察自身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喜悅觸動經驗。
這些運用肢體感官與大自然互動的特殊體驗,除了達到個人與大自然日益親近的實質效益,更能作為未來傳遞環境教育的重要契機點。
由大腦思考轉換為心靈體驗的時代來臨
20世紀初,創始自然學習經驗的李博蒂˙海德˙貝利(Liberty Hyde Bailey)曾言道: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對生命具有感受力。」 由於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不僅是單向互動的層次,更深層影響到人與內在的對話能力。一個人若能先與自我和諧相處,便能擴散到與外界和諧相處,最終將共同營造出充滿愛與關懷且能量平衡的世界。
內政部營建署與各國家公園管理處多年來用心於環境教育的深耕發展,亦提供國內中小學申請體驗各種多元豐富的課程教案。課程教案設計目的,不只讓人系統化培養豐富知識的腦袋,滿足於喊出動植物名稱及特徵而已,更冀望透過更迭不墜的自然覺察工作,啟發孩童及成人由內而外去洞察及接納大自然的餽贈,埋下未來自我探索的種子,成為一個人生命裡最珍貴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