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站在歷史的巨人肩上遠眺:在台江古戰場探索人文的國家公園 (同場加映: 國家公園步道附屬設施設計準則研討會)

文字: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許萓琁
圖片: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

 

  國家公園不只是生態保育資源的寶庫,亦潛藏重要人文資產 

國家公園不只是一座擁有豐富的生態及自然資源的寶庫,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中亦潛藏了許多尚未被大眾熟悉的人文資源。近年來,國家公園內「自然與人群互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及「尊重傳統文化」等保育觀念亦在國際間逐漸興起,人文資源保育已成為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重要主軸之一。

今(107)年10月3日-5日(星期三-五)由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台管處)主辦的「國家公園保育成果與經營管理研討會--探索人文的國家公園」,即是帶領探索歷史遺跡、分享人文資源案例,以及各國家公園保育研究與經營管理相關成果交流,試圖由時間深度與發展過程重新思考國家公園人文史觀,並提出國家公園文化資產調查及保存之規劃概念與方向準則,以做為未來在保育研究領域上不可或缺的藍圖板塊。

  搭船遊台江潟湖,觀賞鹽田與養蚵風光,品嘗古早味戶外辦桌美食 

活動由10月3日(星期三)晚間18:00揭開序幕,當晚進行台江文化影像體驗課程,撥放《繁海夢田》、《魚音繞梁─戀唸台江》、《台江虱響起》提供民眾觀賞。隔日10月4日(星期四)一大早,來自各國家公園同仁們齊聚一堂,準備探訪台江土地上的人文景觀。從四草砲臺、大眾廟及大員水下沈船位置開始,一路搭船遊覽四草潟湖及七股潟湖,體驗台江內海、參訪扇形鹽田認識曬鹽歷程、在龍山社區學習不同區域的養蚵形式,經由解說老師沿途細膩解說,讓人彷彿穿梭時光隧道,親自感受當年真實上演的故事。

解說老師表示,臺南地方取名方式相當直觀,如林鳳營,意指林鳳將軍的營地、七股,意指當地七戶人家合股墾殖魚塭,皆是字面上的意涵。同時介紹了許多臺南民俗傳承經驗,如「做16歲」請老闆、鄰居吃飯,是以昭告老闆童工已成年,接下來該付全薪的暗示,或是將蔗糖攪入羹湯以表示吃得起糖的富貴人家姿態,都彰顯出臺南人情樸實可愛之處。

傍晚時分涼風徐徐,台管處特別在遊客中心戶外廣場擺置桌椅,要讓夥伴們回味兒時辦桌吃飯的記憶。辦桌過程還邀請《尋訪台江古早味》作者吳比娜講解台江飲食特色,如有什麼吃什麼的簡單飲食原則,妥善運用醃漬法保存食材,醞釀出沿海拓墾生活的獨特風味。經過一整天豐富充實的行程安排,大家已能構織有別於生態保育的角度重新凝視台江。

解說老師帶領大家參訪四草砲臺、 大眾廟及大員水下沈船位置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解說老師帶領大家參訪四草砲臺、
大眾廟及大員水下沈船位置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來賓搭船遊四草潟湖, 沿途聽聞當年航海貿易的歷史故事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來賓搭船遊四草潟湖,
沿途聽聞當年航海貿易的歷史故事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來賓於龍山社區參觀蚵棚展示架, 認識不同區域的養蚵方式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來賓於龍山社區參觀蚵棚展示架,
認識不同區域的養蚵方式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台管處特別在遊客中心戶外擺置桌椅, 讓夥伴們回味兒時辦桌吃飯的記憶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台管處特別在遊客中心戶外擺置桌椅,
讓夥伴們回味兒時辦桌吃飯的記憶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站在歷史巨人的肩上遠眺,由人文視野觀看國家公園的意義

第三天10月5日(星期五)研討會演講,率先上臺的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劉益昌提醒大家目前身處的台江國家公園位置,即是400年前鄭成功與荷蘭人打仗的古戰場。當時台江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出入口,可以說臺灣之所以成為今日樣貌,皆是由此地而起,故台江國家公園的重要性也油然而生。

劉益昌教授利用當年航海用語:看到貓鼻頭要轉彎,引伸出航海員知道要分辨潮流怎麼走,並利用陸地特徵辨位定向。因此,我們看待國家公園內的人文史蹟,不能單獨看一個史蹟保存點,而要拉高視角,由點、線、面整體俯視,並透過遺留下來的文化資產,還原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過程,勾勒出先民完整的生活軌跡。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王長華則以人類學出發,探討原住民與國家公園的夥伴關係,並提出可運用原住民傳統智慧共同管理山林的建議。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展示了自然書寫國家公園經驗的眾多範例,並引導來賓反思「國家公園是誰的國家公園?」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最崇高的存在。他期盼透過人文與科普的努力,提升大眾的環境意識,讓National Park(國家公園)轉化為Nation is A Park(全部生物共有之地)。

臺南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院長戴文鋒接著以「台江有多大?」開場,由古代文獻七個鯤身(沙洲)範圍講起,人文遺產不只是有形可測量的範圍,還有無形的傳統表演藝術及工藝,如宮廟武陣、鑿花工藝、傳統飲食等都是相當具代表的文化資產。

最後則由各管理處代表依序上場,各自講述關於國家公園內的人文史蹟研究成果,為此次3天研討會行程畫下完美句點。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游登良致詞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游登良致詞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劉益昌演講 「從考古學思考的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劉益昌演講
「從考古學思考的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引領來賓反思 「國家公園是誰的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引領來賓反思
「國家公園是誰的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與會嘉賓合照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與會嘉賓合照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同場加映: 國家公園步道附屬設施設計準則研討會

國家公園步道是深受民眾喜愛並經常利用的環境設施,而其沿線附屬設施,如步道入口、休憩平臺、涼亭、桌椅、護欄、牌示等,皆受到不同國家公園園區地形、天候、既有設計形式、使用行為與頻率影響。內政部營建署為提升各國家公園步道附屬設施承辦業務人員,在設計規劃及維護管理專業方面的知能,並瞭解道附屬設施相關改善議題,於今(107)年10月23日(星期二)舉辦「國家公園步道附屬設施設計準則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分享案例及實際執行的經驗。

首先,吳夏雄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吳夏雄,以同是登山愛好者的使用者角度切入,「為山友設計高山上的家」為主軸核心,講述依山勢改建的天池山莊,以及規劃改建中的三六九山莊案例。包括山屋採光、綠能發電、高山廁所規劃皆有詳盡介紹,另外規劃高山山莊時應注意保留寬敞的出入口、打造延伸門簷的遮雨棚,及經營觀景露臺空間,亦是吳建築師體貼山友使用便利性的獨特用心設計。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主任郭瓊瑩則由環境色彩美學出發,展示各種大自然環境色彩意象之美,如樹木、岩石、光線及植物等,以及目前環境藝術色彩運用手法,傾向將建築設計融入自然環境裡,並引進永續設計理念,就地取材及盡量減輕對自然環境造成傷害。郭教授分享許多國外與環境共生之建築設計與步道附屬設施案例,期盼帶給學員們規劃上的啟發。

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陳繼鳴致詞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陳繼鳴致詞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吳夏雄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吳夏雄 分享「為山友設計高山上的家」的主軸理念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吳夏雄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吳夏雄
分享「為山友設計高山上的家」的主軸理念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主任郭瓊瑩分享 從環境色彩美學角度規劃設計建築及附屬設施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主任郭瓊瑩分享
從環境色彩美學角度規劃設計建築及附屬設施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臺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則由戶外無障礙的基本精神與原則談起,一切應在「機會均等」、「共融社會」、「通用設計」原則下,且在環保生態不被破壞景觀美質的前提進行。他強調建構無障礙環境並非只為體貼身心障礙者、老人、小孩的便利性,而是每一位國民皆應享有的平等權利。他藉由探究「可及性」、「安全舒適」、「通用設計」等無障礙環境精神,延伸介紹國內外設施案例及親身經歷,如國內護欄時常做到110公分高,這恰好是坐在輪椅上的高度,於是視野會被阻礙無法觀賞風景,或是戶外桌椅長度時常做滿,沒有輪椅進出空間,使得輪椅上的家人有被屏除在外的感受。這些寶貴心得皆能提供學員未來策劃層面做更詳盡細緻的考量。 

中華民國綠野生態保育協會副執行長張宇欽則分享國家公園步道附屬設施規劃設計準則及案例彙編講解,包括步道附屬設施系統架構、指示牌示分類分級適用形式、整建及管理方式等指標原則。艾力肯創意生活有限公司總經理文耀興帶來了實際的步道設施設計示範操作,以池有山登山步道、魚路古道日人路段、八通關越嶺西段等步道案例,包含工法選擇、改善建議、材料運用及搬運,甚至是擺放牌示應面朝的方向及角度、如何就地取材設置戶外桌椅等皆充分仔細說明。 

相信經由各位專家學者不藏私的熱情分享,將為國家公園步道附屬設施承辦業務人員帶來豐厚深刻的收穫,未來共同為臺灣國土永續及山林美學努力。

臺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 談及戶外無障礙的基本精神與原則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臺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
談及戶外無障礙的基本精神與原則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艾力肯創意生活有限公司總經理文耀興 帶來了許多步道設施施行範例操作細則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艾力肯創意生活有限公司總經理文耀興
帶來了許多步道設施施行範例操作細則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研討會綜合座談,由左往右分別為國家公園組科長陳乾隆、國家公園組組長張維銓、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主任郭瓊瑩、吳夏雄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吳夏雄、艾力肯創意生活有限公司總經理文耀興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
研討會綜合座談,由左往右分別為
國家公園組科長陳乾隆、國家公園組組長張維銓、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主任郭瓊瑩、
吳夏雄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吳夏雄、
艾力肯創意生活有限公司總經理文耀興
(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