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洪佳如
圖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設立臺灣景觀大賞,共分7大類進行公開甄選,主要是為表揚傑出臺灣景觀作品對國家社會所作之貢獻,協助並推廣景觀作品參與國際景觀設計大賞。去年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太管處)以白楊步道報名參賽,經由書面審查及專家現地考察,歷經2階段評審,在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獲得第6屆臺灣景觀大賞風景遊憩類「友善環境特別獎」,此番獲獎令太管處上下同仁的用心備受肯定!
從施工車道到生態步道,太管處的努力30年如一日
白楊步道沿著立霧溪支流瓦黑爾溪和塔次基里溪而開,最初是民國73年為了開發「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所闢建的施工車道。當年經過多方協商、來回討論後,經建會以經濟效益不大且破壞景觀為由,決定於民國75年3月擱置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同年11月28日太魯閣國家公園正式成立,整修發電施工道路為白楊步道,讓獨特的自然景致得以現身在世人眼前。
白楊步道曾被英國Virgin Travel Insurance Magazine雜誌指出全世界必訪景點之一,然而,過去水簾洞曾因颱風緣故,導致路基嚴重流失而關閉修復,經過嚴謹的施作工程過後,重新開放讓民眾一睹芳容。
獨特自然生態,讓人心曠神怡
白楊步道路面寬闊平緩,多年來,深受各年齡層的民眾喜愛,除了白楊瀑布、水簾洞、峽谷急流等指標性重要景點深植人心外,沿途植被更有山肉桂、樟樹、青楓、山枇杷、臺灣櫸、青剛櫟,臨崖峭壁則生長羅氏鹽膚木、山黃麻、山芙蓉、九芎、構樹、赤楊、車桑子等先驅植物(最先進駐的植物),還有機會看見稀有的臺灣特有種植物太魯閣櫟,巧遇臺灣獼猴、長鬃山羊及山羌等哺乳類動物!踏上白楊步道,豐富的大自然生態,滿足每位遠道而來的民眾。
行人、動物安全同樣重要
然而,白楊步道雖囿於入口隧道坡度高差,難以符合現今無障礙步道標準,秉持為行動不便遊客著想的初衷,太管處特將前半段0.95公里之路程,規劃為友善步道,參考國、內外優良設計案例,讓水泥路面及一般路面並行,讓推行輪椅與嬰兒推車的朋友們也能到訪,同時滿足不同類型遊客的需求。
此外,由於白楊步道入口隧道內有多處地下水經過,容易導致隧道路面濕滑,考量安全上的疑慮,因此特別設置截水溝、排水溝等措施,避免打滑發生意外,太管處透過完善的規劃,事先做好預防措施,打造適合年齡層民眾健行、遊憩的步道,無論是幼齡孩童、高齡長輩以及身障朋友都能親近大自然。
考量遊客行路需求外,安全與友善自然向來都是太管處致力追求的目標,步道全程共有8座隧道,為方便遊客們安全通行,多處隧道內均設有扶手欄杆,部分隧道則於轉彎處,貼心設有按壓式太陽能照明燈,採用按壓式設計而非全天候照明,能夠大幅減少對棲息於隧道中蝙蝠的生態干擾,全方位的安全考量,期許達到行人與生態雙贏局面。
同時為了讓民眾深刻瞭解歷史沿革與生態背景,步道沿線每100公尺即設置里程指示牌,尤其白楊步道從入口到水簾洞沿途共設置14面導覽及解說牌示,還能以手機掃描QR Code碼方式,連結至詳盡的解說影片,E化承載的資訊更加豐富,能使民眾回味整趟旅程,太管處跟上時代的步伐,虛擬與實體的趣味,賦予生態步道更多元生動的想像。
友善環境工程,百年之大計
生態步道的本質,必需回歸大自然的需求,太管處由於地理條件特殊,隱藏風險如風災等不可控的自然風險多影響廣泛,工程事前需審慎評估、層層把關,安全耐震,同時考量友善環境,遵循國家公園設施輕量化理念,力求使人為設施融於自然之中。
想要面面俱到,在各個需求、課題中找到平衡著實不易。因此,太管處內每一項工程施作都要放眼未來,將既有的設施進行改善,加強安全防護系統,防患於未然事先編撰維護手冊,同時避免對自然景觀造成擾動與傷害。多年來,太管處化被動為主動出擊,除重大消息積極發布新聞稿外,更舉辦多重環境教育宣導課程,每年結合觀光行銷活動,鼓勵民眾參與活動之餘,深入太管處園區內,推廣、傳遞友善環境的理念。
太管處誠摯歡迎民眾親臨白楊步道,以自己的雙腳與雙眼,體驗腳下這片土地,此番獲獎無疑是對同仁們的肯定,但唯有民眾細細感受園內每一處的用心,才是對太管處最大也最深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