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李文心 潤飾: 許萓琁
文章來源: 8 National Park Sites That Tell the Story of Immigration、Where Are You From?
美國國家公園不只向世人高歌大自然的鳥語花香,它也低喃著早期移民的人文故事。 作為一個移民熔爐,243年來美國的茁壯奠基在各國移民的奮鬥上。一如美國國家公園署(National Park Service,以下簡稱NPS)移民歷史專頁中所述「早期移民飄洋過海追尋美國夢,為美國工作、為美國而戰、學會說英語,最終入籍公民,箇中辛酸多被世人遺忘;不過無論歷經數世代,都莫忘多數美國人的祖先是來自世界各地。」 。
NPS努力維護與分享移民故事,而且重點不再只是宣揚美國繁榮和戰勝逆境的光明面,它也揭露各種歧視欺壓的黑暗面。NPS期待能幫助訪客從故事中探索自身的根源和歷史定位,同時學習傾聽各族裔的聲音並協助當前弱勢族裔進行改革。
國家公園保育協會(National Park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NPCA)介紹了8個與移民故事有關的場址,由美東到美西,呈現出不同經驗卻同樣悲情的移民史。
一,紐約州埃利斯島(Ellis Island,與自由女神國家紀念碑皆由NPS管理)
埃利斯島可說是各國移民辛酸史的見證者。1892-1954年間約有1200萬人由此入關;據估計,這一大批移民與其後代約佔現今美國人口的一半。這些移民多是乘船而來,他們初次進入紐約港時,迎面而來的是自由女神像的歡迎。不過自1920年起,要移民美國就沒那麼順利,當時政府已經嚴格執行法令來抑制移民潮,被驅逐出境的人數也超過入境人數。
該島也曾短暫設立拘留所監禁不少美國居民,如二戰時期日本、德國、義大利等移民。1950年又因冷戰再度開放拘留所,收押許多被視為潛在危險份子的他國移民,直到1954年才正式關閉。1965年埃利斯島轉型為紀念公園,設有移民史博物館,每年約有200萬訪客來此參觀。
二,猶他州金釘國家歷史公園(Golden Spik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Utah)
1957年成立的金釘國家歷史公園象徵1869年第一條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竣工,但長久以來,成千上萬協同完成這項壯舉的華裔移工卻被忽略。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努力工作,工資卻只有白人酬勞的一小部分。此外,在鐵路完工慶祝會上的留影也沒有任何一位華裔移工的身影。
所幸後來,不少華裔移工的後代及部分學者的積極推廣,他們的故事才終於被重新寫進歷史。2019年5月恰逢金釘150週年紀念,該國家公園舉辦許多展覽、表演來幫助訪客暸解華裔移工的重要貢獻。
三,加州凱薩·查維斯國家紀念碑(César E. Chávez National Monument, California)
1960年代的加州農業經濟非常仰賴墨西哥移民和菲律賓移民,但他們卻受到惡劣待遇和嚴重歧視,完全沒有機會表達心聲、要求改革。本身是墨裔美國公民的凱薩·查維斯對他們深感同情,決定全力協助。查維斯與夥伴多洛雷斯·韋爾塔(Dolores Huerta)等成立了「聯合農工協會」以遊行、罷工和聯合抵制,長期為農工們爭取福利而奮戰。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於2012年將該協會總部和查維斯的舊居列為國家紀念碑,以感念查維斯與工會爭取民權的無畏精神。
四,加州金門國家遊憩區(Golden Gate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 California)
天使島移民站位於舊金山灣最大的島嶼上,1910-1940年間是西岸主要的移民站,因此被稱為「西部的埃利斯島」。從該島入境的移民多來自亞洲,不過當時的白人社群對華裔移民已有排斥,隨著1870年經濟放緩,白人社群更開始激烈指責華裔社群搶走工作機會和降低工資;因此1882年,國會通過《排華法案》來限制華裔移民。
此後20年,其它針對性的嚴格立法也隨之而來,20世紀初,僅有學生和牧師等少數特定、擁有合格簽證文件的移民才能入境。當時在加州逐漸壯大的日本移民社群也成為代罪羔羊,政府也針對他們立下諸多限制。
更糟的是,當移民一抵達天使島,全家就被拆散隔離(法律僅允許12歲以下的孩子與母親同住)並收押在如監獄般的拘留所。凡出現疾病跡象的人會被遣送回國。因為移民官通常懷疑移民會出示假證件,所以每場聽證會如同審訊,且時程可長達數月甚至數年。對此,許多移民只能無助地在拘留所木板牆上刻下詩歌來表達沮喪。
1940年一場大火燒毀了拘留所行政大樓,所幸多數建築和牆上的詩歌倖免於難,今日訪客能藉此得以一探當年情景。
五 加州曼贊納國家歷史遺蹟(Manzanar National Historic Site, California)
1940年代初期,日裔美國人已經在加州和鄰近西部區域紮根並為當地經濟做出相當貢獻。不過當時排日意識普遍,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更激起美國群眾的強烈不滿。不到3個月後,羅斯福總統簽署9066號行政命令,將大多數有日本血統的西部居民(3分之2是美國公民)監禁在曼贊納集中營。這些移民一夕間失去身家財產,只剩一個隨身手提箱。
曼贊納是美國10個集中營中第一個成立的,曾一度監禁超過1萬人。二戰結束時,美國關閉了曼贊納等集中營。日裔美國積極份子頻頻呼籲政府必須保留與維護這些集中營場域,以便紀錄這段黑暗時期。
後來多虧蘇·科尼托米·恩布雷(Sue Kunitomi Embrey,曾是該集中營的受害者)幾番努力,終於促成曼贊納國家歷史遺蹟的成立;此外,恩布雷還協助策劃一年一度的懷舊之旅。直至今日,每年都有倖存者及受害者後代等參與活動,藉由演講、音樂表演來反思當年政策的謬誤。
六. 麻州羅威爾國家歷史公園(Lowell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Massachusetts)
1822年的羅威爾最初是美國紡織品生產中心之一,其人力資源來自當地女性。但隨著紡織業重心南移,羅威爾的就業環境開始惡化,其勞動力也逐漸仰賴那些願意從事任何工作的移民,如法裔加拿大人、波蘭人、俄羅斯人等。到了1950年,羅威爾最後兩間紡織工廠也倒閉,不過當地多元的移民人口結構仍在,所以政府1978年在當地成立了國家歷史公園,主要感念與紀錄各國籍移工的貢獻。
七. 佛州乾龜島國家公園(Dry Tortugas National Park, Florida)
和上述不同,乾龜島國家公園並非為了講述移民故事才成立的,不過移民故事還是流傳到此地。離古巴僅200英里,這座由7個島嶼組成的國家公園一直是古巴人逃難到美國的中介地。數十年來,許多踏上美國土地的古巴移民因為乾濕腳政策(註一)而獲得居留權。
那些過往難民搭建用來偷渡,最後棄置在海灘上的噠噠船(Chugs,一種用鋁、銅或玻璃纖維拚湊的平底船)一直被當作是廢棄物,但現在該國家公園開始清點、紀錄和保存其中一些噠噠船。
文化資源專家凱利·克拉克(Kelly Clark)去年對《國家公園》雜誌表示:「我們常討論要把它歸納為哪種蒐藏,這是當代歷史的一環,它屬於關鍵文化證明還是廢棄物,這條界線非常模糊。
八,紐約克林頓碉堡國家紀念碑(Castle Clinton National Monument, New York)
在成立埃利斯島移民站前,美國已經先使用克林頓碉堡作為據點。1855年-1890年間,這座位於曼哈頓南端的碉堡處理了超過800萬移民簽證,佔當時美國人口的3分之2。這座碉堡的歷史相較鮮為人知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該島的移民記錄後來存放在埃利斯島,而埃利斯島上一場災難大火中摧毀所有檔案。
除了移民站,該碉堡此前也曾作為他用如歌劇院和劇院。1890年被埃利斯島移民站取代後則轉型為水族館。1950年政府在此設立國家紀念碑,以紀念第一代移民,今日的克林頓堡壘比自由女神像和埃利斯島迎接更多的遊客-部分原因是訪客可以在此購買門票並參觀前述的2個景點。
註一:乾濕腳政策(Wet feet, dry feet policy)是美國針對古巴非法移民的個別政策。簡言之,偷渡到美國的古巴人,凡是在海上被截獲的人(濕腳),則遣返回古巴或轉至第三國;而踏上美國領土的人(乾腳),則有機會獲得居留權。此政策在2017年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