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 潤飾: 許萱琁
文章來源:Protected areas don’t always benefit wildlife, global study finds
近期一份研究規模龐大的全球研究報告指出,成立國家公園和生態保護區對於野生動物保育的成效不一。
科學家收集來自全球1,506個保護區的濕地鳥類資料,針對27,000多種族群的趨勢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增設生態保護區未必有助於保育野生鳥類。
研究人員表示,這份2022年4月發表於《自然》期刊中的研究論文,對於2030年之前各國政府預計將地球30%的海洋和土地規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行動而言很重要。
研究結果顯示,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與保護物種及其棲息地的成效息息相關,若缺乏妥善人為管理,可能會使這些生態保護區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 Exeter大學生態保育中心(Centre for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的Hannah Wauchope博士說明:「我們知道設置生態保護區有助於避免森林遭到濫砍濫伐,進而避免棲息地消失。然而,我們並不夠了解生態保護區對保育野生動物帶來哪些貢獻。研究顯示,雖然許多保護區的運作得宜,但也有些保護區未能發揮應有的效果。我們需要更專注確保保護區是否有受到妥善管理,以便促進生物多樣性的目標。」
各國政府目前正在協調2020-2030這10年間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目前有多國簽署協定,力求在2030年之前將地球30%土地和海洋劃為保護區。雖然本研究僅探討水鳥,但科學家表示,就數量、繁殖能力和迅速遷徙習性,加上可得的資料品質來看,水鳥都是十分理想的野生動物指標。
科學家將68個國家的生態保護區成立前後的水鳥數量進行比較,同時對保護區內和保護區外相似水鳥族群的趨勢進行分析。
研究人員認為並非是劃設生態保護區沒有用。主要是保護區所提供的效果呈現顯著差異,然而保護區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關鍵點取決於管理者是否以物種的保育為核心考量,我們不能期待保護區在沒有適當的人為管理下,就能自行發揮作用。
此外,大型保護區的成效似乎優於小型保護區。
該研究共同作者英國威爾斯Bangor大學教授Julia Jones表示:「法國總理馬克宏、英國首相強森和其他國家元首對此均予以認同並大力支持,承諾協助在2030年之前,將地球30%的海洋和土地規劃為保護區。但我們必須了解這些保護區是否確實發揮效果。
目前探討劃設生態保護區,對於減緩物種減少或增加族群數量成效的研究少之又少。這是一個看起來再基本不過的問題,問題出在實際執行上的困難。」
她進一步說明:「研究的分析結果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指示,說明我們可以如何改善保育做法來提高物種保育的成效。」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首席科學家Thomas Brooks表示,就導致生物多樣性流失的人類行為所造成的後果而言,水鳥是非常具代表性的一個族群。
他指出:「水鳥的分布十分廣泛。牠們移動能力強,一年四季都在遷徙,繁衍地區涵蓋高海拔地帶、極地凍原、濕地,遍及世界各地。水鳥在每個生命階段都要面臨許多壓力,其中包括非永續採收和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他強調這份研究對於野生動物的保育管理提供了重要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