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來勢熊熊!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重啟棕熊復育計畫

編譯:李文心 潤飾: 許萓琁
文章來源:Bear with us: Grizzlies may be coming back to the North CascadesWhy Returning Grizzlies to the North Cascades Is a Great Idea

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復育計畫主要為蒙大拿州內陸棕熊,牠們多以植物為主食,和「胖熊週」大啖鮭魚的沿海棕熊不同(圖片來源:flickr/jerseygal2009)
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復育計畫主要為蒙大拿州內陸棕熊,
牠們多以植物為主食,和「胖熊週」大啖鮭魚的沿海棕熊不同
(圖片來源:flickr/jerseygal2009)

早在數千年前棕熊即遨遊在美國西北大地。牠們的存在促進當地生態茁壯蓬勃,不只調節地方食物鏈,也傳播種子助本土植物開枝散葉,防止松柏類入侵高山、亞高山草原。然而在過去僅兩世紀時間,棕熊卻因為獵殺幾近滅絕。自1996年後,再也沒有人目擊過棕熊。1980年,華盛頓州將其列為瀕危物種。

在歷經近50年地方保育人士反覆爭取下,2022年美國國家公園署(National Park Services,簡稱NPS)及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簡稱USFWS)重啟計畫,研究如何在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North Cascades National Park)復育棕熊,因此引發新一波關於重新引入棕熊對當地動物、人們的意義為何之議題。

北管處生物學家傑森·瑞森(Jason Ransom) 博士是該計畫負責人,他與當地(Upper Skagit Indian Tribe)原住民長者斯卡特·斯凱勒(Scott Schuyler)接受專訪說明。為配合文長以下適度縮減。

問:北喀斯喀特區需要棕熊嗎?

答: 很多人都這麼認為。對薩利希海(Salish Sea)原住民來說,熊在文化和精神上都具有重要意義。斯凱勒說:「我們在這的歷史能追溯到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與棕熊、狼共存。部落認為生態系統不再完整,因為我們失去太多不同物種。」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重要因素。物種豐富的生態系統往往更具韌性。瑞森補充:「有些物種在大環境變化時勝出,有些失敗。保持運轉的唯一方法是擁有能隨之潮起潮落的生物多樣性。你不會想把蛋都放在同個籃子,而且你還要備有不同種類的蛋。」

瑞森表示熊群以多種方式幫助其他物種生存。問題是我們究竟應該將北喀斯喀特區復育到什麼程度?生態系統一直在變化,這意味將牠們恢復到「自然狀態」是一種主觀藝術,尤其是氣候變化預計會以多種方式影響多元的生態系統。考慮到人類在後殖民時代對物種的影響有多大,許多科學家傾向使用殖民前的生態系統作為復育的基準。

問:如果棕熊在此復育,遇到牠們的機率?

答:可能性不大。NPS未來10年內將在此復育 25 隻熊。即使華州棕熊群數量達到 30 隻,每 386 平方英里也只有1隻棕熊,況且牠們位於難以到達的地方。相較下,蒙大拿州北部大陸分水嶺生態系統每386 平方英里約有30隻熊。棕熊繁殖速度很慢,要過段時間才有機會看到熊。

問:熊從哪裡來?又如何抵達?

答:為復育新熊群,棕熊需要從他處遷移,最好是從其他有多餘熊隻的地方。為了讓新來者獲得最好的生存機會,科學家們會嘗試從相似生態系統(擁有類似的食物環境)中遷移,目前可能從上述蒙大拿州生態系統挑選內陸熊群(Inland bears)。與沿海熊群(Coastal bears)不同,牠們幾乎完全以植物為主食。瑞森補充這些不是胖熊週(註一)大啖鮭魚的熊,內陸棕熊體型小得許多。

生物學家會選擇年輕的熊還有考慮安全因素,比如熊是否曾與人發生衝突,識別適合遷移的熊,然後捕捉、進行醫學評估並戴上項圈。移動需要結合陸運和空運,棕熊有尖牙利爪,很可能會採用直升機遷移到遠離人類的地區,一隻一隻放生。

本圖為預備重新引進棕熊復育計畫的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景觀(圖片來源:flickr/Diana Robinson)
本圖為預備重新引進棕熊復育計畫的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景觀
(圖片來源:flickr/Diana Robinson)

問:當地人們對重新引入棕熊的主要擔憂是什麼?

答:個人安全。獵人想知道熊是否會爭奪獵物,牧場主和居民擔心熊是否會攻擊牛或寵物等,其他人擔心牠們的存在是否會造成人們進入偏遠地區的禁令或影響旅遊業。

有些政治人物以安全為由反對復育,但瑞森表示即使沒有在北喀斯喀特區復育棕熊,華州也早已是熊之鄉了。大約有兩萬隻黑熊以華州為家,且不時地出現在人們生活中。他認為像熊、美洲獅或狼等食肉動物是否危險,通常取決於人類行為。只有當人們給牠們帶來衝突時,牠們才是危險的,動物不會特意找尋人類。

正確理解生活在熊隻附近的實際風險,有助於減緩人熊安全的隱憂。瑞森表示黑熊殺死人類事件少有。熊會發動攻擊,通常是因為牠們沒有意識到週邊有人。2016 年蒙大拿州棕熊攻擊事件,調查人員發現自行車騎士突然從山上俯衝,熊只有幾分之一秒反應因此攻擊。在極少數情況下,生病和嚴重營養不良的動物如美洲獅才會襲擊人。

根據《瀕危物種法》,北喀斯喀特區棕熊被列為瀕危動物。當人熊衝突發生時,該法令限制人類當下處理方式。USFWS計畫讓此區熊群成為「實驗性」法令階段,針對棕熊處理開放更廣泛的選擇,讓當地人們感到安心。例如,農場主在管理包括棕熊棲地的既有土地時,可能不需要諮詢USFW同意。

瑞森強調責任在於人們,要接受如何共存並為可能遭遇的事件做好準備。例如在樹林中安全旅行意味著發出聲響,讓動物及早注意到有人類在附近,這樣牠們就會避開該區域而不是被嚇到發動攻擊。人們要知道如何應對與野生動物的罕見互動、將食物保存在密閉容器以防熊群將人與食物做連結。另外,攜帶防熊噴霧等非致命性威懾物對自我保護很重要。

瑞森和斯凱勒表示在啟動棕熊復育,政府去瞭解、接受這些安全擔憂來獲得公眾信任很重要,「對這些動物有些恐懼是健康的,但我們需要正確看待。」

NPS目前已徵詢當地人們意見並整理出分析報告,以改良計畫。瑞森說:「所有這些擔憂都需要擺到檯面上討論,這是決定復育計畫成功或失敗的因素。」

註一: 胖熊週是阿拉斯加卡特邁國家公園廣受歡迎的活動,讓民眾透過參與習得棕熊相關知識。請參考細看美國國家公園「胖熊週」一文

欲瞭解詳情,請參考NPS棕熊復育計畫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