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濕地保育的推手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

編  輯:臺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照片提供:謝正昌
資料來源:2010 年臺灣濕地保育國際研習及交流合作心得報告

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謝正昌副分署長(左二)與聯合國拉姆薩公約副秘書長Dr. Nick Davidson(右一)晤談
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謝正昌副分署長(左二)
與聯合國拉姆薩公約副秘書長Dr. Nick
Davidson(右一)晤談
(由左至右)美國土地管理局科羅拉多高原原生植物管理科科長Wayne Pagett、臺灣濕地學會秘書長方偉達、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謝正昌副分署長、美國土地管理局副分局長Lauren Mermejo、魚類暨野生動物保護科科長Justin Jimenez
(由左至右)美國土地管理局科羅拉多高原原生
植物管理科科長Wayne Pagett、臺灣濕地學會
秘書長方偉達、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謝正昌副分署
長、美國土地管理局副分局長Lauren Mermejo
、魚類暨野生動物保護科科長Justin Jimenez

 

2010年SWS年會的主要目的是要讓世界各地關心濕地議題的人士能夠藉此會議交流訊息,將召集研究人員、學生、科學家、政府、私營部門的顧問等作出對濕地的利用、保護和養護等各項議題。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年會,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卡爾文蘭普頓鹽宮會議中心(Calvin L. Rampton Salt Palace Convention Center)召開2010年會,年會中約有800餘人報名參加。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大會簡介

SWS會議的舉辦方式主要遵循以往會議經驗,包括大會、專題討論會、口頭陳述、海報發表等,並規劃濕地相關廠商參展攤位、無聲拍賣(Silent Auction)和濕地實地考察等活動。SWS與會人員可以得到濕地科學家的專業學分認證。大會共有18個共同主題演講 (Plenary Session),每日上、下午各一場由國際上對濕地研究卓著的科學家演講,並有13個平行進行的分題焦點主題演講(symposium),其下又包含了共30個子課題。

本次國際濕地科學家年會會議主題是山峰到湖濱(Peaks to Playas),議題分為討論內陸湖泊、沼澤、人工濕地、淡水濕地、高山湖泊、高山濕地。濕地連結陸地的水以及全球的水,包括湖、池塘、溪流、河口及海洋。此外,包含濕地基礎研究、應用以及管理,又涵蓋生態、生地化、以及以科學為基礎的各項論文發表。

SWS大會的組織與經營管理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為全球性非營利專業者組織,目前分布世界各國有3,500位會員,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除總部設在美國之外,並於世界各國成立分會,近年來每年以20%的會員國成長率成長。濕地科學家學會成立至今,每年出版四期濕地期刊(Wetlands),為國際性最重要的濕地科學期刊。今年已經是成立第31年,參加本次會議的人數多達800多人,因此在經營管理上,大會組織了一個委員會,由艾瑞克麥卡利教授(Eric McCulley)擔任2010年會的主席,並設置十大計畫部門,SWS 大會由聯合主席(2010 Meeting Co-chair)Ann Neville 負責統籌執行整個大會籌畫,從會議前時間地點的選擇、預算多寡的考量、配套折扣的協商、背景多元的考量、會員服務的提供、行政細節的準備、通關便捷的安排、媒體安排等等,委員會視情況授權各項目負責人,而在委員會之下分別設置項目,依序為會議議程(Program)及論文摘要(Abstracts)、Poster海報發表(Session)、共同主題演講(Plenary Session)、座談會(symposium)、濕地田野考察(Field Trips)、濕地工作坊(Workshops)、事務安排(Events & Local Arrangements)、兒童節目(Children's Program)、濕地廠商參展(Sponsors & Exhibitors)、無聲拍賣(Silent Auction)、公關及網頁(Publicity & Website)、授獎(SWS Awards)、學生之旅(Student Travel)、學生論文(Student Paper)、國際之旅(International Travel)等等,每一個項目有1至4位負責人,例如田野參訪(Field trips)主席Aaron Heneger下有田野參訪委員會(Field trips Committee),委員負責規劃SWS 眾多豐富的田野參訪行程,人力配置上可維持規劃及執行上之彈性,並依規劃時間完成各項進度,與會人士可由SWS 網頁得到清楚資訊。另外比較特別的是會場內豐富多樣的展覽(Exhibitors),會場內總計約有20 個展覽攤位,皆為知名生態環保等相關單位,例如濕地科學家學會(SWS)、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猶他州濕地基金會(Utah Wetlands Foundation)、Juniper系統公司(Juniper Systems, Inc)、環境關懷(Environmental Concern)、美國陸軍工兵署(US Army Corp of Engineers)、坎貝爾科學家學會(Campbell Scientific)、SWCA環境顧問(SWCA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洛磯山濕地有限公司(Rocky Mountain Wetland Co.),展覽各式各樣濕地或者最新生態資訊。

SWS 組織架構圖
普洛佛河(Provo River)採用生態工程進行河川復育
普洛佛河(Provo River)採用生態工程進行河川
復育

 

濕地復育的著名案例 普洛佛河(Provo River)

位於猶他州的普洛佛河(Provo)「截直取彎」的濕地復育成果相當著名,目前該保護區並不對外開放,由當地政府進行管理。1999年猶他州造陸減災和保護委員會(Utah Reclamation Mitigation and Conservation Commission)開始在喬丹水壩執行普洛佛河復育計畫(Provo River Restoration Project, PRRP),到了2008年全部工程宣告完成。主要目的是藉由截直取彎的工程,進行800-2,200英尺寬的河流廊道復育整治和管理工作,其中生態營造出水獺活動空間,並以枯木營造之水獺壩(beaver dam)形成微棲地相,藉以形成獺流。在上游並形成了鮭魚迴流廊道,以復育日益稀少的鮭魚。在2008年之後,其復育成果帶來豐富的水鳥資源,並解決猶他州乾旱的問題。在規劃的過程中,有濕地生物學家、植物學家等參與,經過一連串的討論生態學、流體力學等各個環節,除了考慮河川律動及洪泛概念,並重建動物棲地環境,使得生態系重現。這一系列的河川復育計畫,在Jordanelle壩及Deer Creek水庫間建立自然的生態工法使從前的濕地恢復樣貌。

普洛佛河(Provo River)致力恢復河川最原始樣貌,因此在河邊可見倒塌的樹木及豐富多樣的植栽綠帶。在植被栽種上,採用生態工法,將植生的部分類似於草溝。其特色除了坡度平緩以外,主要是用來接受地表逕流進行薄層流(sheet flow)處理。在外觀植被上,草地或樹林都是可能採用之材料,其設計是用以攔截流量,並以流速低的薄層流形式將水散布出去,使水滯留。因此,普洛佛河(Provo River)整體植生密植設施是透過滯留、植生過濾以及土壤入滲等方式來進行水流處理。

申請拉姆薩公約國際濕地相關程序

目前在聯合國體系下的國際環境公約,包括拉姆薩(濕地)公約、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華盛頓公約(CITES)等等,近年來已經成為全球環境保護政策的重要推動機制。

拉姆薩公約係由締約國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簽署,1975年開始生效,是國際上針對單一生態系統所制定的環境公約。在2010年,有160個締約國,1,896個濕地,合計1億8千5百多萬公頃的濕地被指定為拉姆薩國際級重要濕地。在拉姆薩的行政機制中,每3年舉行拉姆薩公約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COP),締約國大會為制訂與通過公約決策的主要機制,會中商討決議和建議案,以規範世界各國推展濕地保育和明智使用的政策。

SWS 會場展示攤位
SWS 會場展示攤位
無聲拍賣(Silent Auction)展示會場
無聲拍賣(Silent Auction)展示會場

 

拉姆薩公約由全球6個主要區域召開常委會(Standing Committee),每年開常務委員會議,商討各國入會事宜,各締約國亦提出國家報告,以展現濕地保育成果。在日常事務處理事宜,由秘書處處理,該秘書處與世界保育聯盟(IUCN)在瑞士總部合署辦公,秘書處定期提出整體報告與各主要區域推動工作的評估報告。由於各國濕地主管機關不同,在國家層級方面,有關濕地行政主管機關(Administrative Authority)由各締約國自行指定,並由各國自行組成國家濕地委員會(National Wetland Committee)以涵括水資源保育、發展規劃、保護區、多樣性、教育等不同部門的意見。有關拉姆薩公約秘書處的年度預算,係由締約國在聯合國的會費中定期勻支,該公約並接受捐款。我國因為國際情勢特殊,並非聯合國會員國,參與拉姆薩公約並不順遂,例如1999年我國民間保育團體SAVE以美國保育團體名義在哥斯達黎加聖荷西市參加第7次締約國會議,遭到中國代表及當年拉姆薩公約秘書長制止及拆除攤位展示,成為我國加入拉姆薩公約的憾事。然而,國際環境瞬息萬變,且環境問題係為跨國境的全球議題,如何分享我國濕地保育的成就,復育國內外濕地環境特色與生物多樣性,成為我國分享國際環境議題,解決亞洲國家濕地發展困境的擴大參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