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美國國家公園署宣告為復育玫瑰溪生態區域徵求替代方案

蒙大拿州冰川國家公園(WEST GLACIER, MONT.)官方代表在今天(2011年7月1日)公開表示,目前玫瑰溪(Rose Creek)生態區域已計畫開始拆除玫瑰溪水壩(Rose Creek Dam),並尋求玫瑰溪橋(Rose Creek Bridge)存廢的替代方案,公開徵求替代方案是現階段環境評估程序中民眾參與的第一步。目前已知共有2項人為因素造成玫瑰溪(the Rose Creek)內復育生物的產卵量降低,同時也讓原本棲息地內原生魚類的數量減少,範圍包含聖瑪莉湖(St. Mary Lake)鱒魚(bull trout)的洄游地區。以下敘述2項人為因素。

建造玫瑰溪水壩阻礙原生魚類洄游

第一點人為因素是位於蒙大拿州賴辛森(Rising Sun, West Glacier,Mont.)開發地區上游的玫瑰溪水壩,玫瑰溪水壩建於60年代中期,高約1.5米,雖用以提供當地用水,但完工後導致阻礙魚群遷移至上游地區;另外,再更上游處還有一個水壩,自從外牆部分毀損後,雖然不妨礙魚群洄游,但兩個水壩之間,已有部分廢棄金屬管及鋼筋曝露在河岸或凸出的河床,嚴重破壞溪流及動植物生態。目前官方計畫透過拆除玫瑰溪水壩,恢復原有的自然環境,讓玫瑰溪下游的魚群回到原始、乾淨的溪流生態,並還原過去原生魚類的繁殖及飼養棲息地。

玫瑰溪水壩 (來源:NPS photo.)
玫瑰溪水壩 (來源:NPS photo.)

 

玫瑰溪橋導致泥沙淤積 妨礙魚群生存環境

第二點人為因素是位於冰川國家公園內景點「奔向太陽之路」(Going-to-the-SunRoad)上的玫瑰溪橋(又稱為魚卵溪大橋),這座橋因以堅實的厚土板為基礎建造,於建造完成後影響並改變河裡泥沙流動的方向,導致泥沙往玫瑰溪下游側移動,不僅造成淺灘的消失,在水流量較低的時期,更因隨著水流漂流的木板、石塊等造成淤積,而妨礙魚群的洄游。此外,長期的泥沙沖刷和退化的天然河道不斷威脅著玫瑰溪橋的穩定結構,橋墩已經顯示了這個跡象,雖能不斷維修來增加玫瑰溪橋的壽命,卻無法與歷史悠久的國家級古蹟「奔向太陽之路」相容共存。玫瑰溪橋建於 1932年,於 1964年時因洪水遭到嚴重破壞,重建玫瑰溪橋時,將原先的石製欄杆和外牆,改換成混凝土和鋼製欄杆。

玫瑰溪橋  (來源:NPS photo.)
玫瑰溪橋  (來源:NPS photo.)

 

保育目標與計畫方案

不論是玫瑰溪橋或玫瑰溪水壩都不符合列入國家史蹟名錄資格,且玫瑰溪也不是鱒魚的重要棲息地,但這個計畫將能改善下游泥沙的流動方向,解決玫瑰溪橋的結構性缺陷,改善過去不良的設計,並恢復玫瑰溪下游原有的天然生態環境,以提供原生魚類的繁殖地及棲息地。目前,官方提出以下3項替代方案,(1)拆除玫瑰溪水壩、(2)尋求玫瑰溪橋存廢的替代方案 (3)不採取任何干擾行為,公開徵求公眾評論,以期做為決策之參考依據。

環境評估程序

‧公開徵求替代方案
‧規劃環境評估計畫
‧公開探討環境評估計畫
‧分析公眾意見
‧準備決策文件

關切議題

‧原生魚
‧河床、水質及河岸植被的影響
‧橋樑的長期維護和穩固
‧國家級景點「奔向太陽之路」的影響

參考資料:


1. 美國國家公園署新聞
NPS Announces Scoping for Rose Creek Fish Barrier Removal and Bridge Replacement


2. 計畫背景
Planning, Environment & Public Comment (PEPC)Planning, Environment & Public Comment (PEPC)

 

 

玫瑰溪水壩
玫瑰溪水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