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海洋保護區數量激增,2010愛知目標中的保護區設立目標可望達成

編譯: 陳泓晉    潤飾: 許萓琁

文章來源: Surge in marine refuges brings world close to protected areas goal

2017年劃設面積多達200萬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保護區--羅斯海海洋保護區
2017年劃設面積多達200萬平方公里的
世界最大保護區--羅斯海海洋保護區
(圖片取自 Flickr,攝影師Johannes Zielcke)

根據聯合國新報告指出,全世界海洋保護區的數量激增,且規模已創下歷史紀錄,這讓國際社會有望在2020年以前達成分別在陸地與海洋總面積各佔17%和10%以上的區域設立保護區的目標。

現今全世界保護區的涵蓋範圍已超過美國國土的5倍面積,但是此報告也指出,由於許多保護區執行層面並不完善,使得人們對這種好消息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有些保護區的自然保育價值很低,存在形同虛設,還有數座保護區則是直接變成了工業區。

據11月18日在埃及夏姆錫克所舉辦的2018年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UN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縮寫:CBD)大會中所發表的《守護地球》(Protected Planet)報告指出,現今總計有超過27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積(佔海洋總面積7%)和200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佔總陸地面積15%)受到保護。

其中,幾乎所有新設立的保護區都位於海域,尤其以去年劃設面積多達200萬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保護區--羅斯海(Ross Sea)海洋保護區最有名,它總共佔了南極1/5區域,這塊禁漁區將由紐西蘭和美國共同管理。

澳洲國立大學(ANU)芬納環境社會研究院(Fenner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縮寫:IUCN)的成員凱西∙麥金儂表示:「我們看到過去這兩年在世界各地新增了很多保護區,到現在海域的保護區面積已經超越陸地的了,這是誰都沒想到的。......我認為還會持續大幅增加,成長幅度估計高達10%。」

本年度的CBD大會中也提到,秘書處已收到許多締約國的承諾,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還會增加總計45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保護區及16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保護區。這可望讓大會在2010年所訂立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中的其中一項子目標順利達標。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帕爾默(Cristiana Pasca Palmer)指出:「這是20條愛知目標中進展最快的子目標了。在今天,一提到海洋,總是充斥著生物多樣性流失和生態破壞的新聞,因此必須讓大家注意到這個進展,雖然往後還必須付出很多心力去確保不只有數量達標,同時還要保證保護區能進行有效的管理。」

儘管有這樣的好消息傳出,但設立保護區仍不足以遏止物種與生態系數量驟減的現象,而這些現象都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自1970年開始,人類已經導致地球哺乳類、鳥類、魚類及爬蟲類的數量減少了60%,這也給食品生產業、漁業和氣候穩定等方面帶來了一系列危險的連鎖反應。

生態保護區正是這一波生物滅絕之下的重要庇護所,然而有許多保護區還處於資金不足、維護不善的狀態。目前也只有1/5保護區有提供管理評估報告給聯合國,這也不禁讓人對其餘保護區單位的可行性產生諸多質疑。

聯合國世界保護監測中心(UN environment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縮寫:WCMC)的直美∙金士頓說道:「如果說這是一場實現愛知目標第11條子目標的比賽,那麼這些展現更多野心的締約國表現令人驚豔,但我們希望實現的並不只是表面上的數字,而是具有實質意義的數字。」

「有些保護區已經設立完成並且向我們提出呈報,但我們需要透過分析資料集來定義這些區域是否真的能稱得上是保護區。」

目前的結果顯示,開發中國家所提供的報告準則質量較高,因為很多國家為了得到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GEF)的補助資格而自願提供定期評估報告。相較之下,許多較富裕的國家在環境監控方面投入的資源反而比較少。

另外,也會針對當地那些同時作為農業生產地及野生動物保育地的社區土地,討論該如何做出更新、更彈性的分類。根據以往案例,像是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這樣的運作模型常常能幫助生物多樣性得到改善--因為當地居民通常是一些原住民社群,生活方式更貼近自然,並且也很願意守護環境。

例如在納米比亞,當地一些具社區型態的自然資源保護區被認定為國家級保護區資產後,該國指定保護區的面積也增加了一倍,而且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也跟著得到改善了。

金士頓也表示:「這是政府如何跟社區共同合作實現保育、治理、公正理念的真實成功案例。我們必須改變只是劃設保護區然後用籬笆圍起來的既定論述,真正該做的是和更多已經在認真投入永續保護野生動物的社區合作。」

在達成愛知目標的路上,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一籮筐,包括:溝通困境、矛盾決策分類、國家之間的稀有資源競爭。像中國就不願意提供保護區地圖資訊,也不允許其他所提交的資訊被公開使用。而英國政府雖然公開承諾將30%海域劃分為保護區,但是部分海洋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貢獻仍然非常有限。同時英國政府也合法通過在國家公園區域以壓裂的方式(fracking)開採天然氣及石油,這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不允許國家公園內進行開採活動的規範是相違背的。

另外,中國、俄羅斯、挪威今年反對在南極設立針對鯨魚和其他物種的大範圍保護區的表現也令人感到失望與憤怒。

為了掌握全世界指定保護區的最新動態,聯合國和合作夥伴們啟用了即時報告系統,它能追蹤各地保護區和該土地使用的改變情形,將來他們希望能夠將這份地圖比對衛星照片和土地使用資料,來評估這塊區域的保育成效。

不管保護區的執行效率如何,保育專家表示,要遏止自然世界的崩壞,需要的不只是保育,還要重新思考與其他物種共存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參考資料:

  1. 漫話英倫:壓裂,英國下一個全民戰場 BBC中文網 騰龍 2014年 1月 17日
  2. Guidelines and case studies for businesses and policy makers in the Extractives sector, Recsources, Business and Biodiversity, IUCN
  3. WCC-2016-Rec-102-EN Protected areas and other areas important for biodiversity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ly damaging industrial activities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