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台江國家公園「生態友善棲地營造」保育策略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對國際遷移物種-黑面琵鷺來說,台江濕地是全球最大的度冬棲地。因台江地區擁有歷史悠久的養殖漁業文化,尤其傳統淺坪式虱目魚養殖方式,在清明時節放魚苗、秋冬收成後固定休養,剛好在冬候鳥來訪之時,魚塭水位變低,留下底層雜魚蝦蟹,為冬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近年來,由於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以下簡稱台管處)棲地保育有成,黑面琵鷺族群數量屢創新高,導致棲地需求倍增,國家公園範圍之外的棲地利用更顯得越來越重要。

與此同時,養殖虱目魚的經濟價值降低,許多漁民改養文蛤或石斑魚等,採用全年密集利用之集約養殖模式,使得魚塭沒有固定休養期,對冬候鳥覓食造成一定程度影響。

因此,台管處著手推動「生態友善棲地營造」保育策略,在不打擾漁民生產的前提下,只要願意配合生態友善策略,讓魚塭在每年10月至隔年4月候鳥度冬期間配合曬坪,連續5天以上水位維持20公分左右的狀態,留下雜魚,不驅趕鳥類等友善行為,即可獲得生態旅遊、鳥類監測技術及生態服務津貼等相關輔導獎勵。

去(109)年度首次推廣,已有安南區城西里嚴里長、七股區養殖漁業產銷班王班長及漁二代回鄉邱姓年輕漁民等3人,提供10.8公頃魚塭,成為第一批生態友善棲地營造的合作夥伴,並配合執行降低水位等策略,成功吸引黑面琵鷺等水鳥前來覓食。

另外,台管處後續邀集社區民眾參與相關觀摩、教育研習等活動,讓生態友善棲地理念逐步在社區內獲得認同,截至目前為止,又有至少4位漁民表示願意加入合作夥伴行列,今(110)年可望新增34公頃以上的友善生態魚塭面積!

台管處表示,國家公園除了做好園區內的棲地保育工作外,也希望園區外的私有地魚塭能夠一起來支持國際遷移物種保育工作。如果每塊養殖漁塭都能在漁獲收成後的曬池期間,配合執行小小的生態友善措施,積少成多便能串連成國際遷移物種能安心生活的台江保育綠色地圖,共創「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永續保育願景。

生態友善棲地的揭牌儀式,以榮譽感鼓勵漁民一同成為友善生態魚塭的合作夥伴(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生態友善棲地的揭牌儀式,以榮譽感鼓勵漁民
一同成為友善生態魚塭的合作夥伴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台管處邀集社區民眾參與相關觀摩、教育研習等活動,讓生態友善棲地理念逐步在社區內獲得認同(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台管處邀集社區民眾參與相關觀摩、教育研習等活動,
讓生態友善棲地理念逐步在社區內獲得認同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