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古寧頭區戰地文化景觀資源價值評估與分級治理先期規劃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保育研究課

隨著民國81年解除戰地政務、國軍於民國86年起推動精實案逐年裁撤軍隊,閒置營區增多,軍方將部分營區設施釋出,請金門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以下簡稱金管處) 及相關單位進行接管。考量營區活化再利用的同質性高,以及後續人力與管理經費等問題,究竟是該修復成展示館開放民眾參觀、維持現地保存、創新利用或是還地於民,都需要對這些營區資源盤點、價值評估與分類分級。

金管處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團隊,先針對古寧頭地區進行戰地文化景觀資源價值評估與分類分級工作。古寧頭地區為民國38年「古寧頭戰役」發生的歷史場域,其相關戰地史蹟,如嚨口斷崖、北山古洋樓、湖南高地、北山斷崖等處,有其歷史意義與紀念價值,且資料相較豐富,很適合做為首次評估的濫觴。

針對金門戰地文化景觀的價值評估機制,有鑑於金門軍事遺產的規模及數量龐大,應秉持「先分類、再分級」的原則。研究團隊須先盤點區域內的戰地文化景觀資源,以系統性架構將各資源進行分類,而後依據6大評估指標,分別是「真實性」、「完整性」、「代表性」、「稀少性」、「其他文化資產價值」,以及「活化再利用潛力,進一步辦理價值評估與分級工作。

經過評量與計算,每一處的戰地文化景觀依照所得總分,可分為3級。第1級代表該場域保存極高之真實性、完整性、 代表性,且資源特性具稀少性價值,並可有效結合週邊資源及延續基地之歷史意義,未來具極高的活化再利用潛力;第2級代表該場域保存相對完整之真實性、完整性、代表性,且資源特性具無法複製及當代重現、屬於獨特與特殊之稀少性價值,並可結合週邊資源及延續基地之歷史意義,未來具有相當高的活化再利用潛力;第3級代表該場域保存部分之真實性、完整性、代表性,且資源特性具部分稀少性價值,及空間場域已佚失,僅為記憶地景者,並可結合週邊資源及延續基地之歷史意義,未來可作為環境教育、歷史教育等場域。經過這樣的價值評估後,可掌握不同類型資源的保存策略與再利用之方向。

第1級以「保存」為核心治理精神,「原貌保存」為修復原則、「展示與再現」為其再利用原則,使其成為冷戰紀念地的場域。

第2級以「轉譯」為核心治理精神,採用「局部保存」、「風貌保存」、「轉譯、詮釋」為修復再利用原則,如柏林圍牆拆除後,僅保留少部分遺跡,當地市政府在市中心遊客較多的區域,用鵝卵石在街道上標出柏林圍牆曾經的位置。金門亦可參考此種作法,賦予戰地文化景觀新的生命。

第3級以「創生」為核心治理精神,注意整體環境的和諧,並鼓勵創意經營與產業活化。

團隊在執行田野調查及文獻資料收集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與挑戰,例如訪談聚落時發現,村民對於保存在地文化景觀,各自有不同的想法,而且文獻難尋,部分資料損毀,部分尚未開放。實地探訪軍事設施,某些營區及坑道荒廢已久,蛇蟲出沒,或部分區域仍由軍方使用中,也沒那麼容易進去查訪。

透過各種方法進行調研工作,團隊目前初步繪製古寧頭區資源分布圖,將來待完成古寧頭區戰地文化景觀資源盤點及基礎調查研究後,會在分類分級治理的構想下,提出具活化利用潛力的場域,研擬定位、保存與再利用對策。亦期待這些調查成果成為金管處日後的解說材料,後續與國人分享。

古寧頭地區的特色景觀:紅土斷崖與北山播音牆
古寧頭地區的特色景觀:紅土斷崖與北山播音牆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團隊調查過程
團隊調查過程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實地探訪坑道
實地探訪坑道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