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灰面鵟鷹的私廚料理

作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科
資料提供: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灰面鵟鷹的繁殖地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東南部、中國東北、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的本州到九州等地。冬季時,牠們會遷徙到更溫暖的地方度冬,包括中國華南、中南半島、日本的沖繩南西諸島、臺灣、菲律賓以及印尼群島等地。

在日本的栃木縣,農田與森林交錯的里山地區,灰面鵟鷹的繁殖密度較高。每年 4 到 6月是牠們的繁殖季,這段期間,牠們會在水田裡捕捉青蛙,並帶回巢中餵食幼鳥。然而,隨著季節變化,當水稻開始抽穗時,青蛙變得不易捕捉,灰面鵟鷹就會轉向旱地、草生地以及森林邊緣,並改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這正是大透目天蠶蛾幼蟲大量出現的時期,而這些肥美的幼蟲也是灰面鵟鷹的重要食物,料理菜單是隨著當地農作與環境變化。

灰面鵟鷹的覓食方式是站在高處等待機會,一旦發現獵物,便迅速飛下捕捉。因此,環境中的樹木或電線桿等高點為牠們提供了理想的停棲點,增加了覓食的成功率。在臺灣,農田中推廣的猛禽棲架也具有相似功能。

研究顯示,灰面鵟鷹偏好農耕地與森林交界的地區,因為這些地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繁殖季期間,牠們會帶回多樣化的食物,如青蛙、蛇、蜥蜴等兩棲與爬行動物,還有小型哺乳類如溝鼠和鼴鼠,此外還會捕捉各種昆蟲和鳥類。這些食物來源證明里山環境能夠支持高密度的灰面鵟鷹繁殖族群。

到了冬季,灰面鵟鷹的覓食壓力相對減輕,因為牠們不再需要照顧幼鳥。在沖繩的研究中發現,度冬的灰面鵟鷹喜歡停棲在有防風林和灑水器等高點的草地或農田,主要捕食昆蟲,如臺灣大蝗,還有其他節肢動物、青蛙與蜥蜴等。

每年春秋,灰面鵟鷹都會成群飛越臺灣,牠們對夜間棲地有高度忠誠,這使得牠們在過去曾成為獵捕和標本製作的目標。然而,經過長期的教育宣導與法規保護,臺灣人民的保育觀念提升,飲食習慣也有所改變,狩獵灰面鵟鷹的案例如今已非常少見。根據墾丁國家公園的調查,自 1989 年以來,灰面鵟鷹過境臺灣的數量穩定增加,這顯示日、臺、菲三地的獵捕壓力減輕,讓更多灰面鵟鷹順利回到繁殖地,為族群增添新成員。

如今,每年秋冬季,灰面鵟鷹依然會從亞洲東部的島嶼間飛翔,當夕陽映照在森林時,牠們準備歇息,翌日迎著晨光再度啟航,這壯觀的景象,是每個人都不應錯過的大自然奇觀。

里山環境。聚落、耕地、溪流與山林交雜的地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曾建偉攝)
里山環境。聚落、耕地、溪流與山林交雜的地景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曾建偉攝)
灰面鵟鷹捕捉飛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曾建偉攝)
灰面鵟鷹捕捉飛蟲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曾建偉攝)
臺灣大蝗。灰面鵟鷹過境臺灣經常捕時的獵物(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曾建偉攝)
臺灣大蝗。灰面鵟鷹過境臺灣經常捕時的獵物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曾建偉攝)
灰面鵟鷹鷹群(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宜樺攝)
灰面鵟鷹鷹群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宜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