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金門公園管理處
饒富地方特色的辟邪物
金門地理環境貧瘠,加上明代以來歷經多場戰亂,島民為了驅邪祈福,於是普遍設置辟邪物。聚落空間中的辟邪物以設立於村落外圍的風獅爺最為常見,或在河口設置水尾塔等,都是為了護衛村落,祈求合境平安。而民宅辟邪物多是以防制沖煞為考量,如在屋埕設立照壁、屋頂上安置瓦將軍、烘爐、風雞;牆面上設石敢當等,形成嚴密的心理防護。
風獅爺的由來
金門群島接近福建東南外海,四面無高山屏障,中間有丘陵起伏,雨量頗不均勻,冬季東北季風特別強烈,舊諺稱:「金門呷十三省風」;更由於歷代的兵燹禍亂,林相植被屢遭嚴重的破壞,飽受風沙之苦,歷史文獻的記載,金門的后壟、內洋等村都曾因風沙埋沒而遷村。
早期金門民間普遍設立風獅爺的目的,是用來祈求免除沙壓風災,至於從何時開始,並無確切的年代考據。宋代為促進海外貿易的發展,在泉州立市舶司,掌理海外交通事務,並留有祈風與祭海的典禮,以祈求船舶航行的平安。
泉州灣出海口的金門島是當時放洋的航標之一,咸淳年間(公元1266年~1274年)島上建太武岩寺,奉通遠仙翁,相傳祈風禱雨都能應驗,這是金門有關祈風習俗的濫觴。自此後結合閩南道教以風獅收風的科儀(司風之神的司與風獅的獅同音),轉變為民俗信仰鎮制風煞、防禦風災的守護神,也兼具防治蟻害、斷路沖溪煞及居家合境平安等多功能的神祇。
找尋金門風獅爺的落腳處
風獅爺在金門也稱石獅爺,有石雕及泥料堆塑兩種材質,前者精緻古樸,承襲閩南石雕的風格;後者活潑生動,類獅似犬的想像空間,大多出自本地工匠的巧思。最高大的泥塑安岐風獅爺,高達385公分,最小的石雕風獅爺尚不足30公分。
風獅爺的座落,常位於村莊的外圍,且迎向東北或北方,地方性的廟宇附近都有風獅爺的設立,如夏墅的聖帝廟、東洲的孚佑廟、瓊林的保護廟、後水頭的汶源宮、汶德宮、陽翟的會山寺、山后的感應廟、西園的樓山寺等,民眾在從事廟宇祭祀活動的時候,順道可以將一些麵食類的分供品,酬敬風獅爺。
如果您安排深度的金門文化之旅,風獅爺是印象最深刻知性的行程之一,但如何按著圖資找尋到它們的蹤跡呢?這其中含有太多知性與感性的趣味,因為它們常矗立在聚落的村口、傳統建築的屋頂、或嵌入宗祠的牆壁,亦或是隱藏在廟宇的某個角落。
由於不同年代的造型、材質、塑造工藝技巧,附會著民間不同的習俗傳說,增添了幾許神祕的人文色彩,找尋金門的風獅爺,也能探索出金門豐富的人文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