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大地之腎-曾文溪口濕地
文章來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照片提供: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台江國家公園內有一片國際級濕地,即是「曾文溪口濕地」,其位於曾文溪出海口,面積總計3,218公頃,此濕地為舊台江內海的一部分,水質良好,時有漁民於河口區以浮棚架養蚵、海水養殖及沿岸漁撈業(鰻魚苗)都很興盛;曾文溪出海口北側的泥灘地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濕地中底棲生物與浮游生物豐富,為濕地注入許多活力,每年秋冬季節吸引廣大候鳥群利用此濕地做為度冬棲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每年10月至隔年4月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
曾文溪發源於阿里山脈,標高2,609公尺,主要支流為後堀溪、菜寮溪及官田溪。流域面積約1,176平方公里,幹流長度約138公里,位於臺灣西南的曾文溪口,由於上游帶來豐富的營養鹽(源),成為一個豐富生物群聚的棲息地,除了許多瀕臨絕種的鳥類,2004年時,臺灣濕地保護聯盟曾在本區進行調查,共記錄蟹類6科22種,發現臺灣招潮蟹為臺灣地區最大族群之一,也曾記錄約200種的貝類,此區生態資源豐富,極具保育及研究價值。
自曾文水庫興建後,曾文溪所帶下來的泥砂量日益減少,海岸侵蝕現象日趨明顯,沙洲與海堤間的潟湖面積逐年減少。同時,七股工業區的開發壓力仍然威脅著本保護區,產生的污染若排放不當,也可能影響曾文溪河口生態體系,為了避免情況惡化,臺南縣政府委託省水利局興建七股海堤與七股河堤,工程至1987年完工。經多年的規劃與爭取於2002年,由農委會公告劃定,將曾文溪出海口北岸約300公頃的黑面琵鷺主要棲息地,定為「黑面琵鷺保護區」,以保護濕地上的生態資源,劃為保護區後已禁止一切漁撈活動,包括養殖牡蠣、放置定置網之行為,但為保障漁民經濟,當黑面琵鷺每年全數飛離後,會開放約3個月的時間讓當地居民以人工採捕環文蛤、文蛤、及竹蟶等3種貝類。
曾文溪口濕地在規劃與管理上為生態保育區,具有生物多樣性及永續發展等價值,在政府與民眾同心協力之下,相信大地之腎將會淨化環境,給生物一個安全舒適的棲息地,不僅達到保護的作用,也讓我們更認識這片美麗的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