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介紹:轉變中的七股潟湖
文章來源:臺灣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整理報導
照片提供: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位於台江國家公園北區的七股潟湖,屬於半淡鹹水濕地生態系,結合了園區內錯縱複雜的水渠、潮溝、魚塭等景觀,進而孕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提供候鳥做為過冬的棲息地。
七股潟湖為舊台江內海歷經無數次浮覆最後殘留的遺跡,當地漁民暱稱之為「內海仔」。數百年來曾文溪等河川多次氾濫,從上游挾帶而來的大量泥沙在台江地區逐漸淤積形成陸域,現今徒留七股潟湖等地景供人緬懷;古時文獻記載台南近海排列諸多狀似鯨魚,亦即俗稱「鯤鯓」的沙洲,現多已成陸地古聚落。今人欲尋思古幽情,重懷台江內海景色,惟有一遊七股潟湖。七股潟湖擁有完整系列之離岸沙洲群,由青山港汕、網仔寮汕與頂頭額汕等沙洲圍阻外海所形成。七股潟湖之水,內承七股溪、外接臺灣海峽,內外海水藉由離岸沙洲間的潮口互相流通;因離岸沙洲隔絕大多數波浪,潟湖內常保風平浪靜,而泥沙逐漸沈積,每遇退潮時則成為泥灘地。
今日七股潟湖做為陸上魚塭與七股海域的緩衝水域,浪流情況較外海穩定,在海水與淡水交互作用下,享有海陸兩域的營養源,是當地漁民非常重要的漁場,亦擁有優良的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海洋生物;再加上人工養殖的魚塭,提供了黑面琵鷺等過境鳥類的食物來源,也是牠們的最佳棲息地。
1925年以前,七股潟湖海側沙洲地區有充沛的漂沙補給,當時灘線變遷幅度相當大,且沙洲多有向海側展延之現象;爾後隨曾文海埔地之開發及曾文溪上游水庫及攔河堰興建之影響,今日打開古地圖與現況疊合時,發現灘線有往陸側方向後退之情形。昔日浩瀚壯闊「可泊千舟」的台江內海已不復存在,而其中七股潟湖就是今日僅存的的遺跡之一,我們在時間的見證下看見了環境改變,七股潟湖依舊慢慢的在改變樣貌,滄海桑田之變,是不會止息的。
七股潟湖與蚵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