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物換星移 瓊麻歷史工業展示區的歷史定位

作者: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內一景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內一景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瓊麻的歷史故事

恆春半島內丘陵綿亙、土壤貧瘠,使得作物在此生長不易,除了灌溉便利地區內栽種西瓜、洋蔥、水稻之外,丘陵地區就成為瓊麻的天下,而抽取出的纖維就是製作纜繩不可或缺的原料。

儘管瓊麻曾是恆春半島上的重要經濟作物,不過它可不是臺灣原生種的作物,而是1901年由美國領事達文生先生自中美洲所引進,加上恆春半島上的強勁風勢以及烈日曝曬,使得產出的麻質堅韌優質,恆春半島逐漸發展為全臺灣瓊麻工業的重鎮之地,於1965年時種植面積共佔全臺灣總栽植的55%。

直至民國60年人造纖維的問世,瓊麻所製成的麻繩逐漸被尼龍繩所取代,麻業漸漸沒落於時代背景之下而走入歷史,遺留下一株株高瘦的瓊麻花軸與夕陽餘暉相呼輝映,訴說時代的滄桑。

瓊麻花軸與夕樣餘暉相互呼應
瓊麻花軸與夕樣餘暉相互呼應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儘管瓊麻滿山遍野的繁榮景象不在,其近50年來對恆春半島上民生經濟的發展及生態環境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為此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規劃與成立「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將日治時期建築物、曬麻場及採纖機房等機器設備加以整建,以能保存當地的人文資產及地區性特色,同時也能讓大眾深究恆春瓊麻產業的歷史及背景,發揮墾丁國家公園人文教育的功能。

來到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一探究竟

舊稱恆春麻場的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是官方所經營的瓊麻採絲中心,更是早期臺灣漁網及繩索原料的主要供應地。區內的建築物主要是經由三個時期所遺留下的,包含日治時期由臺灣纖維株式會社恆春出張所,在此地所建置的辦公室、倉庫、採纖機房與神社鳥居等;以及臺灣光復後,由臺灣省農工企業公司岡山繩索漁具廠恆春麻廠接辦,並在此期間臺南棉麻試驗分所進行麻園的栽培實驗工作,臺灣省農林廳並進口可樂娜2B型瓊麻自動採纖機。最後,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後,規劃為工業機械現場展示區,讓民眾瞭解瓊麻對恆春民生的貢獻,以及對經濟、文化乃至生態環境的影響。

來到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內,區內有幾處設施及展示可供民眾參觀:

簡報室

專用簡報室可以容納50人,放映有關瓊麻採纖製繩的影片,供民眾觀賞。

宿舍殘蹟

民國6年由日人所成立的臺灣纖維株式會社,在此興建的職員宿舍,以咾咕石為建基,並周圍以紅磚堆砌而成,屋頂蓋以紅瓦。然而民國33年日人離去後,宿舍即行荒廢留下房屋遺址。

宿舍殘蹟
鳥居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資料展示室

原先為日人所興建的單身宿舍,但由於殘破不堪,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便於民國76年依原建築造型整建,並規劃為展示室,展示瓊麻相關的文獻書刊、瓊麻的成品及半成品、世界及臺灣種植瓊麻分布圖與瓊麻舊照片等。

鳥居

此為日人所興建神社的一部份,在鳥居後方的地基殘蹟是原神廟的地址,祀奉日治時期本島較少見的稻荷神祗。在臺灣光復後,省農工企業公司人員曾一度改供奉土地公,現已荒廢,僅留下造型優美的鳥居。

鐵軌地磅

鄰近的西海岸台地是主要的瓊麻園種植地區,而此區地勢低窪,便於民國10年鋪設鐵軌,利用由上而下的地勢,運送麻葉來此採纖,省去許多人力與經費。鐵軌上以台車運送麻葉,場區內則用手推車運送。

自動採纖機房磅

機房內有民國55年從英國進口的可樂娜2B型瓊麻自動採纖機,每日不但可加工10公噸的麻葉,並生產約3公噸的麻絲,亦是臺灣第一部採纖水洗一貫作業的採纖機,對於恆春地區瓊麻生產的貢獻良多,並成為恆春麻農機型的仿製對象。

自動採纖機
自動採纖機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曬麻場

省農工企業公司為使麻絲易於晾乾且清潔需求而設置的,經過洗淨曬乾的麻絲較能賣較高價錢。

倉庫

與宿舍相同都是以咾咕石所砌成,現已成殘蹟。原先是臺灣纖維株式會社存放繩索的地方,民國39年時,省農工業公司曾改為採絲工廠,內放置16台小型剝皮機。

機具展示室

存放管理處向恆春鎮宏南企業公司購置的梳麻機、合股機、製繩索機和民國16年購買的打包機,以及所繪製的繩索製作流程圖。

「瓊麻抽絲起高樓」,從這句俗諺可見瓊麻昔日的所造就的繁華盛景,一絲一縷的潔白纖絲曾為恆春居民砌起高樓大屋,然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潮流之下,逐漸淹沒於歷史洪流之中。同時,瓊麻的種植亦對當地生態產生莫大的影響,為大量種植瓊麻,珍貴的海岸林被大肆砍伐,面積大為縮減,目前已劃定為「生態保護區」,依國家公園法加以保護。此外,採纖所產生的麻渣及麻汁,皆會對河川水源及海域生態造成汙染,甚而造成海域珊瑚的白化。

瓊麻歷史工業歷史展示區的成立,不僅重現出已成過往的民生方式,我們在瀏覽恆春特有的風土民情之餘,更能從中思考、體悟人類於歷史物換星移之中的定位。

曬麻絲
曬麻絲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