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
內惟小溪貝塚遺址位於北壽山,一處於龍泉寺西南側的果園區,最早的調查資料始於日籍老師土屋恭一。民國83年劉益昌教授在龍泉寺後方山區進行考古挖掘研究,探查到年代距今約1800 至1400 年前的遺物,屬於金屬器時代「鞍子類型文化」;其上方出土文物距今年代約850 至450 年前,屬於「蔦松文化龍泉寺類型文化」,而此上、下兩文化層並稱「內惟( 小溪貝塚) 遺址」。
此類型文化的人群或許與荷蘭時代文獻記錄「打狗平埔(打狗野人)」具有密切的關連,也就是一般所稱的「馬卡道族」(Makatau)。在 16 世紀,荷蘭人進入此地之前,馬卡道族在此聚居,他們種植莿竹作為圍籬,以防禦海盜入侵,莿竹圍籬的馬卡道語「Takao」,音近「打狗」,相傳成為高雄最初的地名。
內惟( 小溪貝塚) 遺址充滿馬卡道族人史前生活的痕跡,包括至海岸捕撈食用後的貝殼、磨尖的石頭及獸骨骨針、陶器碎片等,是當年放置廢棄物品的場所,亦是臺灣目前保存完整的平埔族遺跡。民國101年高雄市政府公告為市定遺跡,成為研究平埔族歷史的重要史蹟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