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愛戀公園誌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國家公園的綠色種子:一位資深解說員的養成(上)

作者:朱惟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分布在陽明山陽金公路及巴拉卡人車分道、二子坪步道週遭的大頭茶。(照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 一位優秀的資深解說員並不是「時間」到了,自然成為的,那麼,「秘訣」究竟何在呢?

源自「喜愛自然」及「希望分享」的心情,齊寧媛報名參加陽明山解說志工招募的行列。經過層層考驗與相關受訓後,正式成為志工解說的一員。她認為,受訓過程及後續安排的各種相關課程,都還只是「敲門磚」──引領你進入自然之門,但,「接下來可全得靠自己努力」,隨時保持好奇心與求知的熱忱,因為,「自我成長」可是比什麼都還更重要。

「在什麼季節有什麼蟲子?什麼花開了?」從年輕時就非常喜愛爬山的齊寧媛說,在當解說員之前,她從來不知道,也未曾留心。現在則不再匆匆走過,小小一段路,往往可以看上大半天,因為「可看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連一般人可能對之敬謝不敏的蛇類,她也發現,「有些蛇,細看去,真的長得好美。」遇有不認識的動、植物或礦石等,或是照相拍下來,或是描筆畫下來,外加一些旁白補充,齊寧媛會主動詢問各相關領域的專家,當然囉,翻查圖鑑與專書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課。退休前身為金融界高階主管的齊寧媛微笑著告我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用功過!」

已接待過包括土木、農業等外籍專家及國外元首等無數外賓的她,其實曾經一度想著打退堂鼓。回想最早在一次學習辨認植物的戶外課程,由於所學及工作背景的南轅北轍,當她對一棵樹的葉子是圓的、扁的都還未看清時,同伴中有人早已相當熟稔地念出一長串的屬名、種名、相關特徵等,讓她對於所呈現出的落差極端挫折。

後來接觸到另一位資深解說員,較著重於提問:「這個物種,為何這裡有,別處沒有?」讓她看到原來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地質、土壤環境時,都會呈現不同的林相或物種,單是一座山,在迎風面與背風面的生態相就很不同。體認到解說除了辨認物種、特徵、學名之外的另一層境界,為她開啟了全然的新視野並重拾興致。

回歸原點,齊寧媛認為如果自己沒有「先被自然感動」,就無法成為一位出色的解說員。相關專業因為可以透過學習,反而不是太大的障礙,「許多執鍋鏟的家庭主婦,後來都成為植物專家或動物專家等。」(待續)

 

【文章連載】
國家公園的綠色種子:一位資深解說員的養成(上)
國家公園的綠色種子:一位資深解說員的養成(下)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