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茹涵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IUNC世界保育大會「世界保育論壇」(WCF)的第二天,「藥用物種」相關的工作坊也是重頭戲之一。近年來藥用物種面臨的威脅有毀滅性的棲地破壞,無節制的濫採交易等等。而藥用物種的消失對人類來說可能會是一大災難。一方面如同一般物種滅絕,藥用物種的消失可能造成生態系的不平衡,食物鏈破碎;而另一方面倘若這些特殊的物種滅絕,對人類醫療健康會帶來直接的衝擊。舉例來說,運用在傳統中藥的物種就多達5千多種,而南亞國家所使用的藥種也多達2千多種。在鄉間,一般窮人無法負擔昂貴的現代醫療資源,他們所賴以維繫的就是這些取自野外的物種,據估計世界 80%人口第一線的醫療資源便是仰賴傳統醫藥。近年來這些藥用物種在歐美國家更是受到歡迎,德國就位居藥種進口國家的第三位。因此確保藥用物種的永續使用即是關係全人類的健康福祉。
該工作坊的首位講者是哈佛醫學院「衛生與全球環境中心」主任Eric Chivian。他實際舉了幾個動植物藥用物種,讓大家了解這些物種對人類疾病的貢獻與未來的發展潛力。他的提醒讓我們意識到,倘若我們不努力保育這些瀕危物種,很多疾病如癌症、愛滋的解藥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就消失了。另外,在棲地保育之餘,投入科學研究,在實驗室中保存並合成這些珍貴的藥用成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後續討論則涉及專業的分析。一位從印度來的經濟學教授從經濟面分析了藥用植物的保育誘因。他認為,在評估藥用物種的經濟價值時,除了估算物種以原料或產品出售價格以獲得的利潤外,更重要的是要評估從植物中粹取並檢視化學成分而開發新藥的市場潛力,即所謂的生物探勘價值(bioprospecting value)。如果考慮到這一層誘因,便可將保育工作帶往市場導向。而他也進一步提出目前生物探勘過程對傳統在地知識的忽略實為不智,因為實際上在地知識對藥用植物的貢獻極大,極具潛力。
事實上市場導向的保育計畫對保育本身成效到底利弊如何,目前專家們仍有不同見解。有人認為市場導向的計畫不但提供充足誘因,並能嘉惠當地民眾;但也有人認為市場導向的規劃會使得保育目標失焦,甚至造成人們一味的濫採經濟效益高的物種,而造成反效果。在我看來,這些討論都必須要針對不同的時空背景來考量,更重要的是,倘若不能夠確保利益的公平分配,那麼市場導向的保育計畫並不會為在地社區帶來福利,獲利的不過只是已有規模的中盤商、大藥廠以及少數在地的特權份子。這樣運作下來的保育計畫並不會受到當地民眾支持,自然也不是種永續經營了。
接下來的幾場討論環繞在如何帶動社區民眾積極參與藥用植物的保育活動。除了一位來自印度的學者發表其論點外,會場內來自印度,尼泊爾,孟加拉以及奈及利亞的草根工作者紛紛起身發表意見。他們多以自身在地工作的經驗反駁或質疑台上幾位學者或國際大型組織工作者(如來自IUCN或IDRC,國際發展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設於加拿大)。在台上講者提倡要加強社區民眾參與保育計畫時,台下便有人提醒,許多在地民眾由於國家對林地的管制,並無法自由公平的獲取自然資源,連日常生活與醫療資源都無所保障,又哪來的共同參與呢?因此有人建議要進行保育工作前,必須要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如土地權糾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