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臺灣國家公園


:::

[國家公園新年展望]金門國家公園 許文龍處長專訪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整理

金門國家公園 許文龍處長(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網站)

除了有別於台灣本島、風貌獨具的自然生態外,區內座落著一千多棟閩式古建築,正標誌著金門國家公園的珍貴特色;許文龍處長表示,這些晚請民初時期的民居,先前因為戰爭及年久失修等因素,遭破壞者甚多,管理處在2002-2004年間,開始較具規模的提供經費進行修建,到了今年,正好可有一個成果上的展現。

在完成相關研究及修建工作後,如何延伸再利用以及發揮影響力,正是未來經營管理重點。許處長舉例說,像是可以提供遊客另類體驗的民宿或規劃為休憩站、茶藝館等公共服務空間,都既可增加當地就業機會,同時達於文化的保存,可謂一舉數得。所以當初在修建階段時,已考量引導當地住民往此方向相應調整,為未來的生態旅遊預作準備。

「勾勒一個清晰而美好的願景,是邁向生態旅遊重要的一步。」許處長強調,唯有充分獲得當地認同,才有落實的可能。而與居民的溝通,誠意最重要,許處長認為自己就是有著「契而不捨」的精神,同時鼓勵大家一起朝前看,所以能夠避開彼此對立的尷尬處境。

為了讓民眾進一步認同整體規劃的願景與藍圖,管理處還特別運用國外相關案例,與居民一起分享及討論;「唯有大家避免將傳統民居改建成一般毫無特色的水泥房,金門才有未來。」

另外,像「車轍道」是以前坦克車走的路,極具特色,也當積極保存下來;許處長說,他們正規劃成可供電動車、腳踏車或行人悠遊散步的靜謐空間,營造一個可感受金門特有歷史芬圍的場域。如此,在限制汽機車進入的同時,更可結合附近的生態及鸕鶿賞鳥等活動,避免對當地環境帶來干擾。

許處長樂觀的表示,有了願景,大家就不會一味的要求拓寬馬路,避免破壞人文景觀,同時還可達於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這也正是提供小眾服務的生態旅遊的精神所在。

金門不大,僅有約台北市的一半面積,環境相對敏感脆弱,許處長說,管理處從2002年開始每年持續進行包含十項指標的長期環境監測;例如過境候鳥數量的變動情形,是否存在危機?如何尋求對策等。另外,像是關係風俗民情的民俗植物,也會進一步進行整體調查整理,了解急需重點保護的對象,「以免等到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時,物種卻已不在了。」

環境教育則是研究成果的再應用,包括影片、書籍、光碟等出版。許處長說,全島小學生到了四年級,管理處會特別為他們安排一天「國家公園洗禮」的戶外教學;中學生則由學校推薦名單,參加國家公園的「暑期生物研習營」。

展望未來,許處長認為金門國家公園的優勢在於可及性高及可看性高,特別是還有許多尚未開放、世界級的軍事坑道與軍事設施,極具觀光潛勢,但相對如何經營管理,是更大的挑戰,值得未雨綢繆。同時,觀光的遊憩壓力也是未來挑戰,許處長再度強調居民共識是關鍵所在,「有所為,也所不為,金門才永遠是金門」。